癌症|治療技術不斷革新 30歲四期肺癌患者靠標靶藥控制病情 繼續享受人生

行醫多年,看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改革,對於癌症治療也有了新的認識。以往的肺癌病症缺乏治療方案,很多晚期肺癌病人化療失效後幾近等於生命進入倒數。但是現在,許多癌症患者都獲得了生存機會,腫瘤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也讓他們對生活重拾信心。

過去二十年飛速發展 肺癌再非不治之症

過去治療肺癌相當制式化,大致只根據小細胞癌(SCLC)或非小細胞癌(NSCLC)的分類來決定治療方案。「之後除了有第二代化療藥如紫杉醇(paclitaxel)、長春瑞濱(vinorelbine)外,醫學界亦發現非小細胞癌內的不同性質,及至十多年前發現標靶藥對 EGFR 受體陽性的病人特別有效,可謂是癌症治療的一大突破。」除 EGFR 外,醫學界更相繼發現 ALK、ROS1、HER2 等靶點,並研發對應的標靶藥物。現在「個人化治療」成大趨勢,醫生會找出不同腫瘤基因突變作針對性治療。

利用精準治療的治病模式,因應患者癌細胞的特質及其基因組合
而施用個人化的癌症治療,達到更理想的控病效果。

要數有關個人化治療的最深刻個案,不得不提五年前一名確診 ALK 肺癌、約30歲的女性患者。由於當時第一代 ALK 標靶藥還未推出市面,且患者不符合參與臨床試驗的資格,故只能接受化療。化療藥物在一年半後漸漸失效,她便轉為服用剛推出的第一代 ALK 標靶藥。惜一年後藥物失效,癌腫瘤擴散至腦部,幸而剛好遇上第二代 ALK 標靶藥的臨床研究,省下了高達一個月六萬元的藥費。不過,癌細胞於一年後再擴散至骨,患者其後服用更有效控制擴散的第三代標靶藥,病情至今仍然控制得宜。從確診到現在已五年有多,患者期間仍能不時往外地旅遊。

紓緩藥物推陳出新 化療再不難熬

回看過去的癌症治療方案,化療可謂最為人熟悉,但不少患者聞化療色變,每當提起化療便會聯想到辛苦、脫髮、嘔吐。不同的化療藥物對於每個患者的反應也不盡相同,而且隨着藥物推陳出新,就連不少紓緩藥物的藥效也得以提升,大大減少化療副作用。不少患者反映化療會導致胃口差、噁心,但其實新一代止嘔藥已經能夠有效紓緩這些副作用。

隨著藥物發展迅速,現時的治療藥物注射過程快捷,一些免疫治療吊針
最快30分鐘完成,病人可以於日間腫瘤中心接受治療,免卻住院的不便。

除了藥物之外,治療癌症還有一些新概念,例如跨專科治療。以往在癌症治療中,不同專科都專責各自的範疇,例如內科醫生看診後認為不適合手術,會轉介腫瘤科;而腫瘤科看診後若認為手術可行,又會將個案再轉介往外科,期間不免浪費患者寶貴的治療時間。隨着跨專科治療的概念興起,現時不同專科的醫生可就病人情況一起商議最有效的治療方案,除了節省病人的時間和精力,更可以確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全面和最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電療技術大躍進 提高早期肺癌治療效益

電療同樣是肺癌治療的重要一環。不論過去現在,治療早期肺癌以手術為主,若患者年紀大、心肺功能不佳,不適宜接受手術,醫生便會考慮運用電療,以高強度射線殺死癌細胞。我初入行時,電療儀器只是二維(2D)平面設計,容易影響腫瘤附近的正常細胞。其後電療發展至三維(3D)立體放射,再到後來發展至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可順應腫瘤形狀調控射線,能更精準的針對腫瘤。近年立體定向電療(SBRT)亦嶄露頭角,特點是可高度集中向腫瘤釋放更高劑量的射線,減少對周邊的副作用。由於放射範圍達致前所未有的精準,令 SBRT 控制腫瘤的機率大大提升,這對於不適宜進行手術的早期肺癌病人無疑是更佳的治療選擇。

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能透過先進的影像導航技術
監測腫瘤位置,處理各種形狀不一、大小相異及不同部位的腫瘤

免疫療法崛起 延長病人存活期

近年,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可算是癌症治療的新曙光。目前為止,免疫治療主要用於沒有特定基因變異的晚期癌症患者,或接受了一線化療及標靶治療但無效的患者。免疫治療的特點在於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效力較持久,副作用比其他治療方案較少。不過,現時免疫治療並非所有患者或每種癌症皆適合,目前科學家仍在積極研究不同的免疫治療方案。

由於免疫治療的效用因人而異,且藥費相對昂貴,所以會先進行 PDL-1 蛋白測試,檢測癌細胞有沒有 PD-L1 配體,避免浪費金錢和時間在不合適的治療方案上。

腫瘤科專精之廣 入行廿載仍頻密進修

到底免疫治療之後還會否有更創新的治療方案,實是未知之數,不過癌症治療領域於近十數年取得驕人成就,卻是不爭的事實。要知道癌症藥物發展一日千里,電療的科技也一直推陳出新,癌症治療的複雜程度亦相繼大大提升。

腫瘤科專精之廣 入行廿載仍頻密進修

我以前沒想過入行多年還需要頻密進修,因為癌症治療發展實在太快了。在以前那個年代,內科、外科、眼科等屬於較熱門的科目,而臨床腫瘤由於治療方案有限,加上當時醫科生較少接觸這學科,所以臨床腫瘤科確實比較冷門。我畢業後先接觸麻醉科,後來因對臨床腫瘤科產生興趣,再於機緣巧合下成為臨床腫瘤科醫生。時光荏苒,轉眼間我已經行醫數十載,路漫漫其修遠兮,癌症治療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