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日|長者日服多種藥物 藥劑師教你如何避免藥物相沖
寫於11月20日,長者日。
今年,我取到了樂悠咭。雖然說,離開11月20日長者日的各項優惠,還有五年的距離。可是呢,是檢示自身健康和藥物的時候了。
有別於年輕一族,長者服藥常有以下的問題。
1)多重藥物
長者普遍同時患有超過一種的慢性病,需要用不同的藥物治療。醫藥界普遍認知,病人如需要同時服用5種或以上的藥物,因為藥物而引發的問題就會多了好幾倍,例如藥物相沖,藥物副作用,忘記服藥,重複服藥...等等。在2020年,一份小規模社區問卷報告,近70名基層長者,平均每人每天吃10粒藥丸,8種以上的藥物。
2)多位醫生 多間藥房
香港的醫療制度下,長者常看數個專科,也經常從醫院藥房,專科藥房,私人醫生及社區藥房取得不同藥物,有重複給藥之危。
3)認知能力下降
長者記憶和專注能力下降,出現忘記及錯誤服藥情況。
4)自身機能衰退
長者本身機能衰退,例如腸胃虛弱,腿腳乏力,增加藥物副作用風險。服用“薄血丸”,降血糖藥物和鎮靜劑類的長者更是高危人士。
5)混淆藥物
很多長者對自己的藥物一知半解。例如醫生處方止痛消炎藥的時候,常會同時處方胃藥以減少腸胃不適,長者會誤以為胃藥也是用來止痛的藥物。
6)藥箱變成首飾箱
積穀防饑是好習慣,但在藥物上就不適用了。在檢視長者藥物時,常見長者會儲存以前醫生曾經處方的藥。明明血壓藥已經轉了新的藥物,還留著舊的血壓藥“以防萬一”。就像首飾一樣,永遠不離不棄。
7)服用不當
藥丸如果體積較大,例如鈣片和糖尿病藥丸,長者常會“啪碎”服用,導致長效保護膜破損,影響藥效。
問題有一大堆,解決方法呢?
解決方法是有的,有下列幾種。
1)主動發問
說真的,我還真沒有遇過一個拒絕回答病人問題的藥劑師或醫生。請主動發問,先問醫生,自己患了什麼病?為何服用這些藥物?再問藥劑師,藥物的服法,劑量,飯前飯後,有否藥物相沖,能否壓碎服用,藥物有效期限。對了,有藥物副作用時,不是自行減藥。非常不幸地,這是超過一半長者自行應對的方式。
2)藥物清單
做一份藥物清單,詳列藥物名稱,劑量,服用次數,服用原因,方便家人和醫護人員查閱。
3)善用藥盒
把每天或一星期的藥物安排好。需要時可向家人,家務助理,社區藥劑師求助。
4)藥箱不是首飾箱
首飾是有保存價值的,藥物沒有。一般來說,藥物距離出廠之後,只有兩三年的有效期。
例如今年是2022年,你在2019年之前取到的藥物,很大機會都已經過了藥效。藥房配藥,除了盒裝藥還有散裝藥丸。由於藥丸沒有了包裝,儲存環境也不理想,也就大約只有六個月有效期。定時清理藥箱,拋棄過期和不再需要服用的藥物,是一個好習慣。
5)求助社區藥劑師
社區藥劑師為配藥病人提供藥物輔導,眾所周知。其實藥物整理也是專業服務的一種。
早在數年前,藥劑師工會,執業藥劑師協會和香港藥學會就曾去信政府建議,把藥劑師專業藥物整理納入醫療券的範疇,可惜最終也未能成事。不過,假如長者有確實需要,作為一名社區藥劑師,我也樂意伸出援手,相信我的同業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