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渴但不想飲水、越飲越渴都是病態 水原來要這樣喝
天氣乾燥,人人都說要多喝水。可是,怎樣才是正確的喝水方法呢?一天要喝多少水才足夠?為甚麼喝水不久就要去小便,好像沒有吸收?為何有時飲水好像不能解渴?我們一一探討。
一日八杯水?飲水越多越好?飲水也要因人制宜
《千金要方》:「渴飲過多,則成痰澼。」按照中醫理論,其中一個濕氣生成的原因,就是因為喝水或其他飲品過多,而超過了脾胃的運化負荷。所以,飲水一定不是越多越好。但怎樣才算過多,其實很難有劃一標準。有些說法認為,一日飲八杯水,即大概兩公升水最為適宜。
但其實飲水量必須按照體質和日常生活來制定。例如,體力勞動汗出較多的人,應該飲用比兩公升更多的水液。至於長期空調下靜態工作,則不用飲水過多。同樣地,天氣乾燥,人應該飲更多水,天氣潮濕人體水份蒸發減慢,則可以減少飲水。另外,感染發熱疾病之後,應該增加飲水量,以恢復體內津液。
怎樣喝水才最有效?
近日流行病患人數很多,我多數建議患者多喝水,以免脫水而出現重症。卻經常有病患說,飲水後很快就有尿意,好像身體沒有吸收。其實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中醫理論認為,水液進入身體之後,需要脾胃吸收,腎氣蒸騰,肺氣宣發。如果肺脾腎三臟功能減弱,自然有機會出現上述情況。
所以,較為簡單的折衝方法,多次分段少量飲水,「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而且,盡量避免飲冷水,以免減低腸胃吸收功能。當然,中醫調理臟腑功能,找出可能潛在疾病,積極治療,更為重要。
飲水不解渴?渴但不想飲水?原來都是病態
飲水不解渴,是一個常見的病態狀況。首先,患上發熱疾病之後,或飲食不節,都會引致肺熱津傷。由於肺中津液損傷,而肺臟具有輸佈津液的功能,所以肺熱津傷會使人感到口渴但飲水不解。第二是脾胃虛弱,水液吸收運化的功能不足,所以飲水後很快泄瀉或排尿。另外,腎氣虛弱也會令人飲水後隨即小便,這些情況都應該尋找中醫治療。
另外,也常有患者表示口渴但不想飲水。渴不欲飲最多見於脾虛痰濕偏重的病患,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痰濕停滯,於是留滯於身體的水份不能好好應用,於是出現口渴卻不想飲水,或水入即吐的情況。
關於飲水的疾病實在太多,例如有人會因為水腫而自行減少水份攝取。其實即使水腫也不一定是飲水太多,中醫理論當中,水腫成因多樣而複雜,如對自己身體狀態有疑問,應該尋找註用中醫提供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