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見聞|效率與多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年初通關,我們清華班一眾香港同學也有機會到北京、深圳的校園學習。對於之前長期於東南亞工作的我來說,是相隔多年後第一次再次踏足神州大地。國內當然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智慧城市方面更可以說是獨步全球。聊舉數例:

之前到訪熱門旅遊景點如故宮等,買門票是大排長龍,場外兜售黃牛票的個體戶多如蜜蜂,叫喊之聲不絕。現在所有購票都在故宮的微信公眾號內預訂,不設現售,遊客只需用小程序中生成的二維碼掃碼進場即可,整個過程連安檢也不過五至十分鐘。

在餐廳,幾乎全都是由二維碼點菜,落單後直接用支付工具結帳,然後美食就會端上來。

北京地方廣闊,出行多用電召車。用地圖軟件即可選擇不同級別和大小的車,豐儉由人。軟件也會提示司機在什麼地方有超速攝像,司機會自覺減速。安全方面,如果你在同一個點停留超過十分鐘,軟件會詢問你是否遇上危險,然後你可以一鍵報警。如果不召車,也可以用二維碼乘坐地鐵,到達後,四處都有共享單車,掃碼即可租用,以這種環保方式完成最後一公里。

這種成熟的一體化機制在全國推行,除了對人的方便外,亦解決了很多公共管理的問題。基本上所有事都是透明、可預計的,對規範14億人的生活,使之運行暢順有序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切都運行得特別高效。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又應如何看待香港呢?我認為香港亦有它獨特優勝之處。

國內的一套運行方法固然是效率極高,但要進入這個體系是有相當門檻的。首先,你得有國內的手機號碼,因為各種程式都需要手機認證,包括最關鍵的支付工具。其次,你得有國內銀行戶口,否則在錢包充值方面很麻煩。你最好還有國內身份證,有好一些工具,沒有回鄉證作為認證的選項。對於同是中國人的港澳台人士,都已經設了這麼高的門檻,其他外國人到中國,尤其是遊客,沒條件開設國內戶口和不懂中文的,在國內基本上是寸步難行。國內很多地方都用不了信用卡,尤其是非銀聯的。所以,我在北京多天,見到的外國人十指可數。同時,這對老人家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以香港來說,便是你沒有香港電話,你買一張八達通卡,基本上可以與香港市民同樣的享受便捷的電子支付。香港接受國內外的各種支付,蘋果支付、谷歌支付、萬事達、Visa、銀聯、支付寶、微信等等,各適其式。今年年底,香港的FPS支付系統會對接泰國的PromptPay支付系統,兩地的人可在對方的地方直接掃碼,實現即時支付(不過,泰國的PromptPay與新加坡、日本、印尼、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都已實現即時支付,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是時候加把勁了)。國內的朋友如覺得八達通麻煩,現在在地鐵、巴士都可以直接用支付寶、微信的掃碼付款了。唯一較不便的,是香港的士大都還需要現金支付。

要管理一個14億人口的國度殊不簡單,所以國內需要一套高度規範,運行效率高的體系。而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小而靈活,保持了與世界各地接軌的多元,亦在這基礎上嘗試探索如何取得更高的效率。香港還是有一個獨特的定位與角色,去實現國家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制度共融。

周祐生

以上僅代表作者立場,與作者所在機構及所讀學校無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