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久坐腹股溝痛|浮針治療

年近70的芬姨腹股溝痛,曾多次針灸,今次試浮針。

「你哪裏痛?」「我脾罅痛!」芬姨指着右側腹股溝回答。「我腰也痛!」她又指着右側腰眼說。「那你現在痛嗎?」「不,我站着或走路都不痛,行山也不痛,只坐着痛。」「那你現在坐下痛不痛?」「不,我要坐一會才痛。」「明白,痛有多長時間?」「5年。」「那麼長時間,看過西醫?」「我不看西醫。」

脾罅痛在《黃帝內經‧靈樞》有記載,叫「股陰痛」:「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脾罅在今天的醫學名稱是腹股溝,香港人叫慣脾罅。這位置的疼痛一般來自運動拉傷。可能芬姨患病5年,歷史久遠,記不起怎樣弄出這個脾罅痛了。

「你提膝可以嗎?」我請芬姨提膝至腰。「啊,有點痛。」我大概掌握了受傷的「第一現場」。

痛點只是第二現場

「第一現場」是浮針醫學所用之名詞。浮針醫學認為,疼痛點只是「第二現場」,這位置出現疼痛,總有第一因和「第一現場」。譬如一條橡筋繩的兩個末端釘在木板上,當這條橡筋繩中段被另一塊隆起的硬物頂着,那橡筋繩的末端必定承受比前更大的應力,應力越大,疼痛越大。第一現場就是那隆起的橡筋繩,第二現場就是應力最大的橡筋繩末端。疼痛點就在末端,隆起的橡筋繩就是肌肉繃緊部分。

她的第一現場是腰大肌。第二現場就是腰大肌末端附着小轉子內側的脾罅。

我用浮針鬆開她腰眼範圍的肌肉。再請她轉身,在腹部進針處理腰大肌,最後在她大脾內側向上進針處理她的大收肌。

「你現在坐一會看看如何?」芬姨依我吩咐坐在旁邊。當我再回來時她說:「感覺好多了,暫時不痛。」「嗯,肌肉有記憶,你回去後你脾罅痛可能稍有反彈,因為肌肉記憶會把剛放鬆了的肌肉稍為回復浮針前的慣性緊張,你患病5年,反彈是有的。放心,明天我把反彈的緊張肌肉再次鬆開,三個連日的浮針操作就可以了。」

翌日芬姨覆診說:「我脾罅痛好像消失了,只是攰!」第三天亦是療程最後一天,效不更方,我再把相關的「患肌」一一打掉。(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