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處理克隆氏症(上):拆解成因|呂兆陞中醫師
近日,英國凱特王妃傳出疑因患上克隆氏症,需手術後長期休養。其實,以往克隆氏症在華人群體屬於罕見疾病,直至近二十年,該病發病率在香港有上升趨勢。
炎症性腸病主要包括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由於現代醫學上,炎症性腸病尚未有根治之法,部份病人即使在藥物控制下,症狀仍未有效緩解,復發情況也不穩定。故此,不少病患會尋求中醫治療。筆者綜合多年治療炎症性腸病的經驗,認為中醫治療,對緩解發作期症狀,延長疾病的緩解期,減輕西藥副反應,與及改善病患生活質量等方面,均有幫助。而且,許多中醫學的概念和理論,對於此病的治療和日常調護,都有顯著的指導作用。
中醫對炎症性腸病的認知
中醫的古典醫籍當中,此病的臨床表現和病情特點,例如腹痛、腹瀉、便黏液膿血、腹部包塊、肛裂、瘺管,與及其他全身症狀,都散見於大量中醫文獻當中。
若論病情特點及轉變,則以「休息痢」的描述最為近似,以「愈而又復,時作時止,積年累月,不能斷根」(《赤水玄珠》)為特點。「休息痢」此一病名最早見於隋代的《諸病源候論》,中醫歷代醫家對此病的治療、發病要點等等均有記載。
現今關於炎症性腸病的中藥及針灸治療方面,一直有相關的臨床研究進行,並有著正面的療效成果。
從中醫理論,看炎症性腸病的誘發因素
飲食因素
暴飲暴食,或時飢時飽,或飲食生冷,都容易引致病發。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不節制飲食,或飲食不定時,必然對腸胃產生負荷,加重脾胃虛弱的情況。
冰凍飲食與及性質寒涼的飲食容易傷及脾胃陽氣,久而久之,更會傷及腎氣,對本病亦不適宜。
食物的選擇同樣重要。患者應避免選擇一些會加重消化負荷的食物。選擇食物時,不應只著眼於食物的營養成分,應更多考慮腸胃道能否接受該食物。例如,牛奶雖然富含蛋白質和鈣質,但普遍成年華人對乳糖的耐受性較差,而且牛奶中的酪蛋白進入胃中並不容易消化分解。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奶酪類食物容易加重腸胃濕氣,影響運化。此外,肥膩、煎炸食物也會加重胃腸負擔。
炎症性腸病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很多長期患者會經常感到疲乏。部份患者家人會自行煲補益湯水或補益食物予患者「補身」,其實,這樣也有機會加重病情,或使疾病復發。如上所述,患者脾胃消化功能較弱,部份補益食物較為滋膩,容易加重腸胃負荷。而且,本病病機複雜,寒熱虛實轉變快速,胡亂進補可能使急性期的症狀加重。
由於各人體質相異,飲食宜忌也有所不同。所以,個別病人的飲食宜忌,請詢問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
天氣因素
據筆者觀察,天氣轉變期間,病患者容易症狀加重。中醫認為,人與大自然為一體。天氣轉變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炎症性腸病是由於脾腎等臟腑虛弱,而使風、寒、濕、熱等邪氣滯留於腸道。故此,當天氣突然變得太冷,或空氣濕度突然提高,人體未能充份適應,就會誘發症狀出現。
此外,即使處於疾病緩解期,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引致感冒,亦有機會誘使炎症性腸病復發。所以,當天氣變化時,注意保暖,慎避風寒,也相當重要。
情緒因素
中醫非常重視情緒對於人體的影響,甚至認為情緒變化的所有疾病發病的重要「內因」。
鬱怒容易引致中醫所說的「肝氣鬱滯」。憂思太多,中醫理論則認為會傷及脾氣。理論當中,肝與脾胃的關係密切。肝氣鬱滯會侵犯脾胃,使脾胃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因此,我們不難發現情緒波動之後會產生許多腸胃不適的症狀。
除了憂思鬱怒,工作或學業的壓力也明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誘發疾病。
有研究指出,克隆氏症與焦慮症的發病有一定關連。亦有部份病人於接受情緒心理治療後,病情得到改善。可見,情緒必然會影響病情。而中醫在心身疾病或情緒致病等方面,均有相當豐富的治療經驗。
呂兆陞註冊中醫師
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理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