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耳水」怎會「不平衡」?|呂兆陞中醫師

在香港,有很多病人自稱患有「耳水不平衡」,屢醫不效。不知道在甚麼時候開始,香港出現了「耳水不平衡」這個「醫學名詞」,來診斷大部份患有眩暈的病人。因此,許多內地或外國的醫生,對於「耳水不平衡」這個名稱,都摸不著頭腦。所以,我常常說,「耳水不平衡」是香港獨有的「病」。

關於「耳水不平衡」,其實此病名並不準確。內耳確是一個負責機體平衡的器官,故此,內耳的病變,可以引致眩暈。內耳病變引致眩暈,較常見的有三種情況,包括耳石症、前庭神經發炎、美尼埃氏病。

耳石症可以透過耳石復位治療,治癒機會高,病情輕微。前庭神經發炎一般與感冒有關,治療上可透過服中藥治療感冒治癒。較多人認為「耳水不平衡」形容的就是美尼埃氏病(Meniere’s Disease),然而美尼埃氏病發病率並不高,只佔所有眩暈病患者的大約10%。

然而,臨床上除了耳源性眩暈,可以引致眩暈症狀的情況繁多。例如頸源性眩暈、暈動病、高/低血壓、貧血、神經衰弱、腦病變等。病因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相互交疊,而且不容易正確診斷。在診斷困難的情況下,往往導致許多病人誤以為自己患有「耳水不平衡」一病。但若因此而未能對症下藥,往往導致病情纏綿難癒。

傳統中醫並無「耳水不平衡」的病名,有關症狀,中醫納入「眩暈」病的範疇。中醫認為眩暈的發病與肝、腎比較密切。與風、火、痰、瘀、虛有關。《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將眩暈的發病總體歸納為與肝有關。風屬木,為肝之主氣,是故風氣甚則導致眩暈。金元時期朱丹溪提出「無痰不作眩」,他認為眩暈發病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濕邪,痰濁之邪上蒙清竅引致。明代張景岳提出「無虛不作眩」。他強調各種虛証對暈眩的影響,腎虛導致肝陽上亢,脾虛生濕導致痰濕昏蒙,氣血虧虛所導致的暈眩。

虛証所致的暈眩,正是中醫與西醫對眩暈病認識的主要分別。中醫比較重視虛証於暈眩發病的重要性,與及擅長透過治療虛証以達致改善眩暈,而且,一般中醫虛証的範疇,並不能於驗血或一般體檢所觀察得到。美尼埃氏病、暈動病、貧血、低血壓、神經衰弱等情況所引致的眩暈,較常出現虛証的情況,中醫治療效果也十分顯著。

由於此病與肝腎二臟虛弱有關,以下人士較容易得病:

年老 大病久病 長期睡眠不足 情緒緊張,壓力較大人士

由於眩暈的發病原因錯綜複雜,飲食調養必須視乎個人體質。屬肝風內動暈眩,忌食辛辣炙煿。屬脾虛濕重暈眩,忌食寒涼生冷,黏膩難消化之品。屬腎虛暈眩,忌食寒涼生冷

食療湯水:

天麻川芎定眩湯

天麻一兩、川芎三錢、茯苓八錢、生薑三錢 可煲魚頭、瘦肉 適合二至四人飲用 適合肝陽上亢所致眩暈人士飲用 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 女性月經期間慎用

杞子南棗雞蛋湯

黨參八錢、杞子五錢、當歸三錢、白芍五錢、南棗六個、雞蛋2個 適合二至四人飲用 適合血虛眩暈 眩暈勞累則發、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