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能醫什麼病(十九):流感(二)|施卿卿博士

上一篇我們提到流感基本上屬於中醫的「感冒」範疇,其實更準確來說應該叫做「時行感冒」,我們從「時行」二字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當季流行的感冒。流感的特徵就是全身的症狀比較突出,通常都會有發燒、怕凍、頭痛、肌肉酸痛甚至筋骨痛、腰痛等,在中醫來說這些都是寒邪的特徵,所以我們也把它叫做「傷寒」。而一般感冒常見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的症狀流感患者反而相對較輕。那麼這個冬春的流感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伴有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因此可以說當季流感還有一個明顯的濕邪的特徵。

西醫治療流感的主要方法是採用抗病毒藥,以及一些對症的藥物比如退熱藥、化痰止咳藥等,如果伴有細菌感染的症狀必要時再加用抗生素。對於一般人來說,服用相應的藥物很快就會痊癒,但對於一些有基礎疾病或者是體質較弱的老人兒童來說,流感可能就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必須密切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態、呼吸、脈搏、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徵。

中醫的治療思路則是:傷於寒邪就袪寒,伴有濕邪就化濕。當然也有部分患者是感受風熱之邪而患病的,但一般來說流感是感受寒邪的多感受熱邪的少。不過倒是有不少患者在感受寒邪之後因未能及時驅除寒邪而化熱,那麼在有熱邪的情況時就要相應給予清熱。

「傷寒」其實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在健康上需要面對的主要威脅,許許多多的疾病都和感受寒邪有着密切的聯繫,輕的如鼻敏感,重的如肺炎,急的如發燒,慢的如高血壓等等。近兩千年前的張仲景正是因為畢生致力於實踐總結治療流感的方藥而撰寫成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傷寒雜病論》並被尊崇為醫聖。自此之後中醫治療流感已經有很成熟的理論體系,常用的方藥比如桂枝湯、麻黃湯、麻杏石甘湯、葛根湯如果用得合適都有非常好的效果。當年無論是沙士還是新冠病毒爆發初期,在確認病毒種類、研發疫苗及“特效藥”之前,正是中醫將治療流感的這套方法運用於新型傳染病的治療,才首次取得治療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千萬不要輕視中醫治療傳染性疾病或發熱性疾病的功效。

針對這一波流感,我用得比較多的一個藥方就是葛根湯。當然也會用到麻杏石甘湯等其他藥方,但是由於巿面較少見到相應的成藥,因此我們這次重點介紹一下葛根湯。

葛根湯的主要成份就是葛根(也就是大家平時煲湯用的粉葛經曬乾後做成的藥材),除此之外還有桂枝、麻黃、白芍、生薑、大棗、炙甘草等藥。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藥方除了麻黃之外,其餘六種藥都可以同時用於食療,因此這個藥方相對比較安全。葛根湯具有具有發汗解表、升津舒筋的功效,也就是說它既可以袪除寒邪,又能够補充津液,可以緩解發燒、怕凍、頭痛、肩背痛、腹瀉等症狀,因此對當前這一波流感來說是比較對症的。

我們在使用葛根湯的時候通常還會兼顧其它的問題,比如兼有濕邪,我通常會加上五苓散,體質相對較虛或有點化熱傾向的加上小柴胡湯,有比較明顯的熱象時加上麻杏石甘湯等,最近天氣潮濕需要加強化濕可能還需要加上蒼朮等藥,各種情況不一而足。過年前有一個親戚在週末時告訴我她發燒、肌肉酸痛,我建議她去便利店買小柴胡湯和葛根湯,按照2:1的比例(根據患者體質偏熱的情況下外受寒邪而定)服下,當晚就退燒,之後再以其它的藥調理。還有一個患者,年初一開始出現腹痛腹瀉多次而不得去醫院看急診,在服後藥物一週後仍有輕微腹瀉,我給她配的藥方就是葛根湯加小柴胡湯、五苓散加減,服藥一天後腹瀉就徹底好了。如果用得好,葛根湯還能治療不少其他疾病比如頸椎病等。雖然大家不能像醫師一樣準確選方用藥,但是當你剛剛開始有點怕凍、頭痛、疲累、喉嚨不適但又不便就醫時,先服用一包葛根湯也許就能有效阻止病情進展。

不過大家要注意,葛根湯中含有的麻黃對於某些人是不適宜的,比如平時動一動就出汗、心跳偏快、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難的患者都要慎用。另外葛根湯不宜太晚服用,否則可能會影響睡眠。

當然,中醫治療流感絕不是一個葛根湯就能概括的。由於流感的主症之一就是發燒,因此可以說中醫治療發燒的思路基本上亦是治療流感的思路,大家可以參閱早前的文章中醫能醫什麼病(十一):發熱按此>

下一期,我們再來說說流感的護理與預防。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