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堯–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 舊世界的最後貴族 |自得其樂

更新時間:03:00 2023-05-12
發佈時間:03:00 2023-05-12

20世紀初的美國,是充滿機遇的「新世界」,也是讓人逃避戰亂的避難所。1914年,當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Franz Ferdinand)在薩拉熱窩(Sarajevo)被槍殺,整個歐洲在短時間內陷入戰亂,由法國至俄羅斯、英國至意大利,無一倖免。大量歐洲人遠走至美國,紐約市頓時成了多種族、多國籍的新移民城市。

來自「舊世界」俄羅斯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1918年由奧斯陸(Oslo)乘船抵達紐約。對美國,他並不陌生——在此之前,他曾經巡迴演出,不單以鋼琴家身分踏足舞台,也在指揮台上展現其音樂家魅力。能夠登上舞台,誠非僥倖,第一交響曲首演失敗,曾令他的創作完全停滯。他先憑第二協奏曲,重拾創作的動力,繼而專注於管弦樂的第二交響曲,為他帶來非常重要的成功,也扳回拉赫曼尼諾夫身為作曲家所必須的自信。而第三鋼琴協奏曲,亦是在移居美國前完成,迅即讓他成為最受歡迎的作曲家兼鋼琴家之一。

以音樂家身分巡迴演出,與成為新世界的移民,始終是兩回事。在移居美國前,因着俄羅斯的局勢,拉赫曼尼諾夫已經舉家移居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但是因着經濟的考量,移居美國是更佳的選擇,而且因着他的名聲,在美國有大量的支持者,於是在北歐巡迴演出完結後,他坐船橫渡大西洋。

移居美國開啟新生活

可是,立足美國後,他的創作大減。立足異地的首要條件,是財政穩定,而憑他的演出,在金錢方面問題不大,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唯利是從的社會風氣,卻感到無比厭倦。他曾說:「在這國家,圍着你四周的全都是美國人,還有他們口中的生意與生意……」口中如此投訴,他心中卻認定這裏有無比的機會。他移居美國後開首一年,在4個月間舉辦了40場音樂會,然後簽訂錄音合約。到了1921年,他演出的報酬已經足夠讓他在紐約市買房子。

為了讓這所在哈德遜河畔的小屋有在「家」的感覺,拉赫曼尼諾夫依照了以前在俄羅斯伊雲諾夫卡(Ivanovka)的大屋布置,營造俄羅斯的氛圍。他買來俄羅斯的布置,僱用俄羅斯的司機與廚師,又邀請俄羅斯的友人作客及緊隨俄羅斯人的傳統習俗。

活躍於新世界的拉赫曼尼諾夫,也漸被新的生活風格吸引。他甚愛汽車,1921年除了買房,還打算考取車牌,可惜他的英語無法令他合格。他也愛飛機,為同是逃難到美國的俄羅斯同鄉西科斯基(Igor Sikorsky)提供資金,「我相信你和你的飛機,我想幫你。」拉赫曼尼諾夫因此送上一張5,000美元的支票給西科斯基,「當你能夠還的時候才還給我。」後來,西科斯基成立了航空工程公司,把大量飛機送上天空,包括著名的黑鷹直升機。
作品增添新世代躍動

在成就夢想的新世界,拉赫曼尼諾夫重新拾筆,其1930年代後期的作品,增添了新世代的躍動。《交響舞曲》是他最後的作品,全曲找到的,都是他過往音樂的影子:他引用第一交響曲,為自己的交響作品平反;引用《神怒之日》(《Dies irae》),貫徹他一生的悲念;引用《晚禱》(《Verspers》),彷彿紀念已逝之國家,但同時象徵着生命戰勝死亡。縱然他熟悉的舊世界,已被廣泛的饑荒吞噬,他在伊雲諾夫卡的大宅,也被當權者收歸國有,後來變成頹垣敗瓦,但是,他以19世紀的浪漫和高貴,在新世界閃耀着舊世界的光芒與感動,「光輝的旋律不易臨到我。」拉赫曼尼諾夫曾如此形容自己的音樂。而他最後所寫的《交響舞曲》,卻把人生的憂鬱,以豐富的交響樂一掃而空。

文:胡銘堯  圖:作者提供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