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華 從紀律部隊到藝術行政 文化事業轉型路
發佈時間:10:30 2025-03-27 HKT

【從HKAAA看藝術管理歷史系列】
1989年,我從香港入境處主任轉職到市政總署擔任香港話劇團的助理經理,開啟了我藝術行政事業的轉型之路。
市政局於上世紀70至90年代的香港,大力推動文化發展,除興建很多文化演出場地設施外,不同的藝術演出團體和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生態。1998年,香港政府宣布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構思,希望將香港發展成為亞洲文化藝術中心,1999年市政局解散。於2001年香港政府亦宣布把三個主要藝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話劇團和香港舞蹈團)公司化,旨在讓藝團能追求其藝術理想方面擁有更大的空間,在行政方面更靈活,讓藝團能吸納更多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參與。而我也在當時離開了公務員的架構,參與了香港中樂團的轉型及發展,工作至今。

香港政府於2005年至2007年對本地文化資助政策進行了檢討。2006年年底政府宣布將原本接受藝發局「三年資助」的「六個藝團」脫離藝發局資助架構,與原由康文署資助的四個藝團,一併以「主要團體*」的名義,由2007年度開始改由民政事務局直接資助,於2022年政府總部架構重組後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資助。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亦於2008年成立,負責推動及發展西九文化區的計劃。
回顧這段歷程,我深刻體會到文化政策的制定需要兼顧傳承與創新。市政局時期的社區文化實踐培養了市民的文化素養,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藝團公司化改革激發了文化機構的活力;西九文化區為香港文化提供了另一層次的展示平台。這些政策環環相扣,共同推動了香港文化的繁榮發展。展望未來,香港文化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特色,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都是需要我們持續思考的問題。
我很榮幸於2024年成為「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的主席,在未來的日子,協會將持續透過專業培訓、文化交流及實習計劃提供機遇,為香港培育新一代的藝術行政及文化領袖。作為藝術行政工作者,我們肩負着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既要守護我們的文化基因,又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擁抱變化,在新的時代綻放異彩。
*註:2008年,原本位列「十個主要藝團」的劇場組合脫離政府資助架構,成立「PIP文化產業」。香港九個主要藝團現為中英劇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城市當代舞蹈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芭蕾舞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話劇團、香港舞蹈團及進念二十面體。
文:鍾敏華 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