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興藝穗會創辦人 談藝術行政的價值

更新時間:11:00 2025-04-03 HKT
發佈時間:11:00 2025-04-03 HKT

【從HKAAA看藝術管理歷史系列】

謝俊興(Benny),1946年出生,於新加坡、香港兩地成長並留學法學,具多元文化背景,回港後專注於藝術行政,致力探索文化差異與交流。最近他更編寫了一部自傳——《邊渡四十年:謝俊興》,記錄自己在香港藝穗會拼搏的點點滴滴。 

2月19日筆者網約謝俊興,跟他漫談個人藝文事業和經歷。訪談中他開門見山指出:藝術行政是一門「專業」。從舞台設計、燈光效果到展覽策劃等方方面面,藝術行政人員需具備多方面的專業能力。他強調,藝術行政的核心在於「將藝術家的創意轉化為觀眾可感知的體驗」,這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與熱情。 

他以自己在藝穗會的經歷為例,提到藝術行政人員需要具備宏觀的眼界,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藝術項目的方向與細節。例如,他推動了開放平台的理念,歡迎所有藝術家,無論是初出茅廬還是世界級演出者,都能在這裏找到舞台。這種包容不僅體現了藝術行政的專業,也展現了對藝術多元的尊重。這個理念落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轉變中的香港社會,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不謀而合,藝穗會當年正體現這種精神價值,為了築構一個開放包容的藝術平台而成立。

儘管藝術行政充滿創意與樂趣,但也伴隨着巨大的挑戰與壓力。謝俊興回憶籌備藝穗節的經歷,提到藝術節期間,工作人員需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並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他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位藝術家在表演中使用活魚作為道具,並將其放入攪拌機中,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反應。這種具爭議的藝術表達雖挑戰了觀眾的底線,但也成為藝穗會獨特的一部分。

消除對藝術的偏見

藝術行政的壓力不僅來自工作本身,更來自於對藝術品質的追求。他提到,藝術節結束後,工作人員往往會感到空虛,因為他們在節目期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節目結束後,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也隨之消失。筆者聽罷有種花開花落之感,看着一個又一個創作意念展現,藝術行政人員像助產士把它們育養開花,好像見證了創造力如生命一樣盛開。

謝俊興最後談到社會對藝術仍有偏見。他認為藝術不應被視為「怪人」的專屬,而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從選擇衣服到日常決策,藝術無處不在。他認為媒體與教育應該更多地將藝術融入生活,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價值與樂趣。他以文藝復興為例,瑞士雖然擁有和平與美景,但並未像意大利那樣孕育出文藝復興的巨匠。因此,藝術的繁榮需要的不僅是資源,更是一個適合創作的環境與社會對藝術的認同。 

這次的訪談不僅展現了藝術行政的專業與挑戰,更強調了藝術與人、社會生態的密不可分。他希望社會消除對藝術的偏見,讓更多人認識到藝術的價值。在未來的藝術行政領域,謝俊興的洞察與經驗將繼續啟發新一代的藝術工作者,推動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正如他所言,藝術不僅是生活的調劑,更是人類創造力與進化的核心。或許,下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正等待着我們每一個人去創造。 

文:羅凱澄 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