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慈善團體籌款方法|根本月報

更新時間:11:58 2025-01-24
發佈時間:11:58 2025-01-24

香港開埠後慈善組織不斷增加,為各相關群體服務,概括可分為華人、英人、混血兒、宗教、職業和政府功能等類別。華人有東華醫院、保良局和同鄉會等。英人有香港聖安德魯會(St Andrew's Society)和香港慈善協會(Hong Kong Benevolent Society)等。不分種族有聖童之家(Asile de la Sainte Enfance)和聖雲先會(Society of St Vincent de Paul)等,大多數是宗教團體。為行業服務的有海員之家。有政府功能如維多利亞圖書館和閱覽室(Victoria Library and Reading Room)、志願滅火隊(Voluntary Fire Brigade)、聚珍院(City Hall)和人道協會(Hong Kong Humane Society)等亦陸續出現。籌款是慈善團體主要收入來源,本文簡介其籌款方法。

聖雲先會成立於1863年,到1878年舉行賣物會籌款。自1883年開始,每年皆舉行賣物會籌款。1918年創辦慈善抽獎,大獎為汽車一部。1920年舉行賣花(後以紙旗代花,故稱「賣旗」)籌款。

延伸閱讀:從大坑蓮花宮觀音像 看本土宗教文化融合|根本月報


遊藝賣物會 梅蘭芳義唱

香港輔助兒童聯盟(Hong Kong Ministering of Children's League)於19世紀初創立,目的是教導上層精英兒童負起社會責任,捐贈玩具和衣服給賣物會籌款,以扶助低層兒童。1903年10月,輔助兒童聯盟舉辦兒童遊藝賣物會,除賣物外,還有不少西方遊戲如滑橇(即滑梯)和稻草人(以小棍擊人像)供兒童玩樂,相信是香港室外最早的兒童遊戲會。同場也有兒童上演的舞台劇。1925年聯盟舉辦足球賽義演籌款,由九龍足球會對香港警察會,比賽結果九龍足球會勝警察會,並獲得一銀杯作紀念。

1928年,兒童聯盟首次舉辦國際橋牌和麻將比賽籌款,8月於梅含理夫人會所舉行。橋牌是洋人遊戲而麻將則是華人玩意,那麼合作籌得的善款會更多。參賽隊伍有11個國籍,包括華人、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德國人、比利時人、日本人、葡萄牙人、挪威人和荷蘭人等。1931年,由於華劇籌款具吸引力,聯盟與聖約翰救傷隊和東華醫院合作,邀請北劇大王梅蘭芳到港表演兩場,於利舞台籌款演出。1933年,聯盟舉辦首次兒童游泳大賽籌款,在淺水灣舉行。1935年舉辦首次賣旗籌款,賣旗工具如錢箱和盛旗盤要向聖約翰救傷隊及和平紀念組織借用,旗則用人工造的豌豆花製成。名人太太和女兒紛紛在街上賣旗。

英國紅十字會於一次世界大戰籌款協助傷兵,香港亦參與,當時港督太太梅含理夫人擔起大旗,舉行大型遊藝會和賣花籌款,時為1916年,相信是香港最早的賣花活動之一。當時各高官和富商太太都參與賣花,賣的是玫瑰花,放在一個長方盆上,並掛在頸上,站在街頭向行人招手解囊捐款。箱就與今天的很相似,後來因玫瑰花太貴,所以改用紙花代替。

廣華醫院於1917年5月10日邀得世界級魔術師程連蘇籌款表演,程連蘇最出名是他一年後在倫敦表演時中槍身亡。其次是他的身世,一般以為他是中國人,其實他的父親是蘇格蘭人,母親來自廣州一姓程的宗教家庭,他在美國跟一華人學藝,後在墨西哥創出魔術事業,以母親姓氏為名。程連蘇亦扶助娛樂服務基金(Service Entertainment Fund)籌款。東華醫院於1922年10月邀得北劇大王梅蘭芳到港義演,籌得巨款。

延伸閱讀:「老竇」推動的慈善和教育事業|根本月報


魔術義演 針織義賣

香港保護兒童協會於1932年12月籌辦第一次周年餐舞會籌款,約有400名嘉賓參加,在思豪酒店舉行,由於得到酒店的贊助,當晚捐款超過3000元。

香港救世軍婦女工藝之家得到澳洲來的必氏娜副官(Adjutant Mrs. Brister)協助教女童針織,將收到捐贈的西服改為華服,以女童的針織作賣點籌款。1933年初,碧麗副官(Adjutant C.K. Begley)從北平到港為工藝之家籌款打氣。這年的公開籌款得到不少華人的參與,亦獲得先施和永安公司大額捐款,成績算是滿意,約3000元左右。

香港男童會於1937年籌款,得到娛樂戲院贊助一場戲的收入作為義賣的款項。何明華主教在電台呼籲群眾捐款,港督亦出席活動。1939年成立女童會,余東璇免費租出地方,鄧肇堅免費供應傢俬。人們俗稱為「阿嬤會」,因為女童在會內是學習家庭業務如煮飯和湊仔等工作。另外,在九龍西洋菜街亦有一相同的女童會。男童會和女童會的名稱就統稱之為小童群益會,不分性別。

籌款是慈善團體主要收入來源,一戰前的籌款方法有遊藝會、賣物會、義演音樂會、周年餐舞會等;一戰後發展至抽獎券、賣旗、魔術義演、足球賽義演、戲劇義演、游泳、橋牌和麻將比賽等。這些方式至今仍然沿用。


文: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副會長馬冠堯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延伸閱讀:從咸豐到新中國:海軍名宿薩鎮冰與中國現代史|根本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