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前瞻︱八大儲備近1400億 短期能應對削撥款影響
更新時間:08:00 2025-02-21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2-21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2-21 HKT

政府面臨財赤,早前已預告將調整未來3年對8間資助大學的撥款,多間大學先後表明願與政府共渡時艱。根據教資會提供的最新資料,截至2023/24學年,八大的總儲備達到近1400億港元,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大學在短期內可用儲備應對削減撥款所帶來的影響,長遠而言,政府及教資會應考慮繼續推出政策鼓勵產學研協作,鼓勵大學透過知識轉移,拓展收入。
多間自資助大學校長近日相繼表示,願意與政府共渡難關,部分大學校長認為削減撥款幅度可達3%至5%。不少大學亦指,願意調撥大學現有儲備,惟大部分儲備均有指定用途。立法會議員鄧飛表示認同,他指部分大學的總儲備金額雖然豐厚,但當中有不少屬指定用途,變相能靈活調配的非指定用途儲備有限。
本身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的立法會議員劉智鵬認為,運用大學儲備應對削減撥款的影響,只能作為短期措施,期望在2025-28年三年期結束後,政府給予大學的撥款能回復至未削減的水平。他亦指,政府及教資會應考慮繼續推出政策鼓勵產學研協作,鼓勵學者透過知識轉移,為大學拓展收入。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亦建議,大學可開拓知識轉移收入,例如將專利擁有權、商品化收益,甚至容許教職員參與外間工作等限制「拆牆鬆綁」,支持學者積極進行研究工作,「如果我們繼續在這方面局限大家的發揮,令他們無法更積極工作,我們很難推動他們為大學增加收入。」鄧飛亦認為,大學可透過買賣知識產權、將研究成果產業化等方法爭取收益。
本報教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