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茶包恐釋數十億微塑膠?6種茶包材質大比拼 怎樣沖茶免吞毒?
發佈時間:15:57 2025-03-19 HKT

飲茶本來是養生行為,不過如習慣以茶包泡茶,竟有吞膠傷身,恐致癌不育的風險?外國有研究測試了6款不同材質的茶包,發現它們在茶中釋出的微塑膠數量可多達數十億,另外亦有機會釋出塑化劑、漂白劑等問題,到底如何泡茶才最安全?
1個茶包釋出數十億微塑膠?比較6種材質安全風險
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研究人員去年發表研究,測試了多種材質茶包,在泡茶時釋出微塑膠和納米塑膠的情況。另外,台灣食品科技碩士「韋恩的食農生活」也講解了塑膠和其他材質茶包可能有的健康風險。
1. 塑膠茶包(聚丙烯(PP)、PET)
- 浸泡PP材質的茶包,每ml釋放約12億顆微塑膠和納米塑膠,平均大小是136.7納米,是塑膠微粒釋放量最高的材質。
- 至於PET是塑膠水樽常見材質,以往曾有研究在樽裝水驗出塑膠微粒,每公升水平均含24萬顆粒,當中多達90%是納米塑膠微粒。團隊警告,人體若吸收過量,可能有患癌及不育等風險。
2. 纖維素茶包(Cellulose)
- 每ml釋放約1.35億顆微塑膠和納米塑膠,平均大小是244納米,釋出量僅次於PP茶包。
3. 尼龍茶包(Nylon-6)
- 每ml釋放約818萬顆微塑膠和納米塑膠,平均大小是138.4納米。
4. 不織布茶包
- 多為聚丙烯製成,因此並非布,而是屬於塑膠材料,也可能存在塑化劑與塑膠微粒溶出的風險。
5. 棉質茶包
- 棉布常見於製作中藥包,是自古以來就會使用的材料。雖然不含塑膠,但可能添加漂白劑、殘留染料成分、或是掉落棉絮。
6. 紙質茶包
- 現在已經比較少見紙質茶包。為了令紙張不被浸爛,紙質茶包可能添加了濕強劑;另外有些會使用釘書釘將繩子固定在茶包上,要避免意外喝下或金屬生銹的問題。
使用塑膠茶包除了擔心微塑膠,還要小心釋出塑化劑。「韋恩的食農生活」指,PET和PP在生產時理論上是不會用到塑化劑,但過往曾有過不少在食物容器或樽裝水驗出塑化劑的紀錄。至於尼龍材料,在生產時就會用到塑化劑,因此更要小心產品質素,避免塑化劑溶出。
怎樣泡茶可避免攝取微塑膠/塑化劑?
研究作者之一巴塞隆納自治大學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系研究員Alba García-Rodríguez提醒,想減少在喝茶時攝入微塑膠,建議改用散裝茶葉,泡茶時使用陶瓷、玻璃或不鏽鋼茶壺和茶隔。
另外,腎臟科醫生洪永祥也在《請你跟我這樣過》節目中表示,泡茶時導致有害物質釋出的2大關鍵是時間和溫度。因此,如果要使用茶包,泡茶的水溫不要高於85°C,泡3至5分鐘即可。至於冷泡茶,則建議以25°C水浸泡不多於1小時,避免釋出塑化劑等有害物質。
微塑膠/塑化劑可致癌?
本港食安中心指,「微塑膠」即是微細的塑膠,可能會污染環境及危害海洋生態,甚至會進入食物鏈,被人體攝取。歐洲食物安全局把微塑膠界定為大小介乎0.1至5000微米之間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可微小如某些細菌,也可大如1顆黃豆。
至於塑化劑(又稱增塑劑),則是用來加入硬塑料等物料中,使更具彈性和耐用。廣泛用於多種工業和消費產品,主要用於聚氯乙烯(PVC)產品,當中有些用於食物接觸物料。不過,人體可有效代謝和排出鄰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劑,攝入小量鄰苯二甲酸酯不會影響健康。不過,台灣中研院於2014年發布一項的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與乳癌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11,923名女性達20年,證實經常接觸塑化劑產品、暴露於塑化劑的女性,患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90%。
資料來源: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韋恩的食農生活、《請你跟我這樣過》
延伸閱讀:1公升水含24萬塑膠微粒!飲水前2步驟可去除90%微塑膠
---
相關文章:
保鮮紙接觸食物恐釋出塑化劑?包熱食也高危? 營養師揭3用法可致癌
常用外賣盒患心血管病風險增13% 研究揭裝2種食物最高危 恐釋250億塑膠微粒
科學家首次在人類陰莖發現微塑膠!恐致癌不舉!1招去除食水90%微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