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電子產品成癮——過度用手機‧玩遊戲

更新時間:04:25 2018-07-02 HKT
發佈時間:03:00 2018-07-02 HKT
  對於「打機成癮」最近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醫療體系,視為精神病患,實不足為奇,事實上,沉迷「電玩」與手機,已成為不少成人、青少年,甚至兒童的惡習,而因智能電話的功能甚多,部分人更會直接用手機來「打機」,故手機依賴成癮問題,實際上或多或少已概括了打機成癮的範疇。
  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無法自控地玩電子遊戲,把打機置於生活、其他興趣及活動上,即使已產生負面後果,仍然沉迷或情況更甚,如問題已對個人、家庭、社交等範疇造成嚴重影響,並持續達一年,即屬成癮患者,建議應求診以便確診及接受治療。
  相信絕大多數都市人,每日都長時間「機」不離手,但原來每天超過兩小時以上依賴於玩手機,好像坐車、工作、吃飯或睡前等時間,都經常使用,已經可算是手機成癮症。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說:「隨著智能手機功能日漸提升,市民無論工作、娛樂、社交等都大量使用手機,導致手機成癮症近年愈來愈普遍。這類患者如暫時讓他們遠離手機,他們都有可能出現斷癮症狀,例如煩躁困惑、焦躁不安、緊張驚慌、生氣易怒、有孤獨感,甚至意志消沉和變得神經質等。」
  由於有些較嚴重人士,更會不斷地查看手機,很易因為手機提示而分心,或者因用手機太久而導致工作、學習表現退步,甚至會半夜突然醒來查看手機通訊內容等。因此丁醫生特別提醒大家,一旦發現家人尤其子女有這些症狀,或因應用手機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學業、社交或家庭關係,便應立即向專業人士求助,以防沉迷日久,增加治療難度。
  「經由專業人士治療外,患者也可自行配合,從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慣入手,尤其是情況輕微者,多數可以趁早減少依賴手機所造成的影響。」丁醫生稱。
  現時本港有不少志願及非牟利機構,提供相關協助,例如東華三院的「心瑜軒」。它是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為全港市民提供多重成癮治療及輔導服務。
  心瑜軒的跨專業治療隊伍,當中包括了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資深輔導員及臨牀心理學家等,標榜一站式的跨專業綜合治療服務,例如心理治療及輔導、身體檢查及藥物療程等,對於協助受多重成癮問題困擾的人士,改善及戒除成癮行為,重建健康生活等,有豐富經驗。查詢:東華三院「心瑜軒」多重成癮專線/2827 1000
  1.提高警覺意識
  避免對電子科技產品上癮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警覺性,意識到自己已看手機很長時間,或已經過度頻密地看手機,提醒自己的方法包括:每日記錄花了多長時間用手機。當察覺每日花了上三、四個小時來滑手機,並忙到沒時間吃飯、做其他事情,這便是一個警號。
  2.取回用機控制權
  如未能自制,可利用建立「可限制衝動」的環境,例如用時鐘限制每次玩手機不多於三十分鐘,或直接跟手機保持距離,好像除非必要,盡量將手機放遠一點。或者關掉那些非必要的通知項目和鈴聲,避免讓手機主導自己甚麼時候要查看,而是由自己本人決定甚麼時候才看手機,取回主控權。
  3.建立「停止規則」
  不少人用手機(包括用來玩遊戲)時,都會說玩多五分鐘就停,但事實多數出現無限次多玩五分鐘情況,因此應該為自己或子女,預先建立某種停止規則,並每次都嚴守遵從,例如每次都在下一次滑手機前,預先設定倒數計時,限定只於某個時段內才玩,又或用手機追看劇集時,限制不可一次追看兩集。而家長也可與子女一同訂定大家都可接受的「停止規則」。
  4.多培養其他興趣
  建議可多培養其他興趣,例如參加家庭聚會與多外出進行社交等,或者參加一些戶外休閒活動,從而減少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5.設立每日「無機」時間
  建議每日設定最少有三、四個小時,設立「無手機時間」,例如晚飯時段、家庭聚會時間,不可使用手機,令每日都有一個固定的無手機時段,以助隔絕手機的「引誘」,並可將無手機時間慢慢延長,從而逐步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6.睡覺前應先關機
  應養成睡覺前關掉手機或至少調成靜音狀態,避免因手機的聆聲影響,以及發現未聽電話、未看訊息而造成不安、焦慮、失眠,甚至情緒憂鬱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