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銀屑病飲食|過勞食薯仔易令濕疹發作? 避開10種食物+9大習慣止痕防敏
更新時間:16:30 2023-05-14
發佈時間:16:30 2023-05-14
發佈時間:16:30 2023-05-14
患濕疹要戒口?吃薯仔、過勞、曬太陽,易令濕疹發作,皮膚痕癢?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飲食和生活習慣會令濕疹或銀屑病反覆發作。她列出10種易致敏的食物,教9種防敏生活或飲食習慣,有助止痕,減少皮膚敏感。
濕疹銀屑病成因 過勞食薯仔是元兇?
台灣營養師高敏敏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患有濕疹或乾癬的人常會遇到反覆治療卻無法痊癒的問題,令自己煩躁不安。她建議從飲食及生活習入手改善皮膚問題,一些習以為常的食物例如薯仔,或是致敏原;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例如工作過勞,也可能是誘發原因。
濕疹銀屑病飲食 10種食物易致敏
營養師高敏敏指出,以下10種食物易致皮膚痕癢,要減少濕疹或銀屑病發作,要多加留意:
濕疹飲食戒口指南
濕疹忌食1:熱性水果
- 食物例子:芒果、荔枝、榴槤、龍眼
- 致敏原因:在中醫學上被稱為「發物」,易促進組織胺分泌,繼而引發敏感反應。
濕疹忌食2:飽和脂肪
- 食物例子:紅肉、加工肉、牛油
- 致敏原因:容易導致體內發炎,進而形成發炎體質。
濕疹忌食3:茄科類
- 食物例子:茄子、燈籠椒、薯仔、番茄以及其他製品含有茄鹼
- 致敏原因:可能會讓部份人士出現不適症狀。
濕疹忌食4:甲殼類海鮮
- 食物例子:含有螺旋狀結構蛋白的食物
- 致敏原因及建議: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建議食用時可用蒸或燒方式,以減少這類蛋白質的影響。
濕疹忌食5: 甜點
- 食物例子:酥餅糕點、炸物
- 致敏原因: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加重皮膚敏感。
濕疹忌食6:發酵食品
- 食物例子:含有大量發酵粉,組織胺含量高
- 致敏原因:易引起身體過敏反應。
濕疹忌食7:麩質
- 食物例子:大麥、燕麥、黑麥和小麥
- 建議:對於有過敏或乳糜瀉的人士,要避免任何含有麩質的食物
濕疹忌食8:食品添加劑
- 食物例子:加工食品中含有味精、人工色素或添加劑等
- 致敏原因:易使身體慢性發炎,而引發肌膚敏感。
濕疹忌食9: 吸煙及酒精
- 致敏原因:容易刺激皮膚,使皮膚反覆搔癢變嚴重。
濕疹忌食10:忌隨意食用補品
- 食物例子:進補藥材、牛樟芝、冬蟲夏草等補品
- 致敏原因:容易使皮膚燥熱,建議不要過度使用。
改善濕疹銀屑病 留意9大習慣防敏止痕
除了要留意以上易致敏食物,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有助改善症狀。以下9種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助預防濕疹、銀屑病等皮膚疾病: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1:飲食要單純
- 注重均衡,多吃原型食物,尤其是天然蔬果的植化素,可以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減少慢性發炎體質。建議每天吃各種顏色的天然食材。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2:益生菌和益生質
- 好菌有助於免疫系統平衡,減少過敏。好菌多壞菌少可以讓腸道黏膜完整,也更能降低過敏機率。建議用乳酪、乳酸飲品搭配大量蔬果,為腸道創造好菌。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3:控制體重
- 肥胖體質亦是發炎體質,平時吃飯八分飽即可。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4:適度曬太陽
- 補充維他命D,可以降低發炎體質。可以用冬菇、蛋黃等食物來補充維他命D。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5:有充足睡眠勿熬夜
- 吃好、睡好、放鬆心情也很重要。避免過度勞累,可減緩乾癬症狀。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6:注重皮膚保濕
- 身體脫水會讓細胞保水力下降,肌膚更乾燥敏感搔癢建議可在洗澡後擦乳液,加強保濕,避免搔癢。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7:多穿棉質衣物
- 以棉質、寬鬆柔軟的衣服為主。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8:避免壓力過勞
- 疲勞和壓力都會讓免疫力變差,讓肌膚情況惡化。建議保持充足睡眠之外,也學習放寬心胸。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9:控制環境溫度和濕度
- 過度乾燥會加重病情。
改善濕疹 生活習慣10:及早就醫,持續追蹤
- 嚴重時務必就醫,是最快速有效的手段。
內容獲「高敏敏 營養師」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潮濕天氣減輕濕疹 宜用4類護膚品
濕疹患者可搽甚麼護膚品保濕,減少痕癢不適?甘油最溫和?礦物質有助保濕?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醫生早前曾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教揀4類護膚品,列舉8種有助保濕及減輕濕疹的成分,並講解原因及作用。
延伸閱讀:改善濕疹症狀 宜吃七色蔬果
營養師高敏敏曾發文指出,「七色蔬果」包括紅色、橙色、黃色、綠色、紫色、白色和黑色的蔬果,其營養價值及功效各不同。她列舉其中28種七色蔬果,讓大家選擇。
七色蔬果:紅色食物、橙色食物
七色蔬果:黃色食物、綠色食物
七色蔬果:紫色食物、白色食物、黑色食物
延伸閱讀:不洗床單可致濕疹
床上用品公司「Bed Kingdom」的專家團隊表示,長期不洗床單可引發4大疾病,其中肺炎、哮喘2種病更可致命。
撰文:Victoria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