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受損|極疲倦代表肝臟嚴重受損?出現3症狀恐致命 專家教7招護肝

更新時間:18:40 2023-06-21
發佈時間:18:40 2023-06-21

早前新聞報道再提及2017年肝炎病毒帶菌者鄧桂思女士病發身亡的不幸事件。患有慢性肝炎的鄧女士,因只獲處方類固醇而未獲處方抗乙肝病毒藥物,引發肝炎及急性肝衰竭,需要緊急接受肝臟移植,獲年青的善心人鄭小姐捐出肝臟。可惜天意弄人,鄧女士前後接受兩次肝臟移植均失敗,終告失救。此事除了說明肝炎的危險性,也帶出醫療失誤可令病人喪命。不過鄭小姐捐肝的義舉,引證了肝臟的強大生命力,亦提醒大家肝臟健康不容忽視。

肝臟再生|肝臟6星期復原重生 急性肝衰竭可奇蹟好轉

當年鄭小姐捐出三分二肝臟給鄧女士,自己只剩下三分一。這小部分的肝臟不但可維持鄭小姐基本的身體需要,還能重生,回復至原來體積。據醫學文獻論述,剩餘的肝臟可於6星期至數個月內,生長至原本大小。要確定肝臟狀況並不容易,需要進行超聲波或電腦掃瞄等影像檢查。抽取血液化驗肝臟功能,即使正常,也不能反映肝臟的實際形態。

肝臟的自我修復能力有多強? 在本港,2019年一名20歲少女、2021年一名14個月大男嬰,本來都患有急性肝衰竭,生命處於垂危狀態,並在醫院等候合適的肝臟移植,以延續生命。不過,他們的肝臟竟在「藥石無靈」下「奇蹟」地好轉。這兩位病人的共通點是,本身健康而患上突發性肝衰竭,與慢性的肝臟受損情況有很大分別。

肝臟受損症狀|極疲倦代表肝臟嚴重受損? 出現3症狀恐致命

肝臟受損的原因,除了肝炎之外,亦有些患者因服食藥物,如降膽固醇藥或抗腦癇藥,導致肝功能下降。患者停服這些藥物後,肝功能可逐漸回復正常。若長期服食此類藥物的人士,又未有合適的醫療監察,或會造成肝臟慢性受損,後果堪虞。

 【同場加映】乙型肝炎常見症狀

皮膚是全身體積最大的器官,其次便是肝臟。肝臟有強大的功能,包括消化排毒、新陳代謝、調節血液和免疫能力等。由於肝臟具自我修復能力,所以早期肝臟受損的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可能只有異常疲倦及消化不良等徵狀。

當患者出現疲倦不堪、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尿液顏色轉深、皮膚或眼白轉黃等,證明肝臟損傷已很嚴重。若有異常出血、腹部脹大或右上腹脹痛,已達到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境況。

 【同場加映】肝炎發展成肝癌的時間

 

護肝方法|7招預防肝臟受損  宜間歇斷食+少吃加工食物

維護肝臟健康,必須防患於未然。筆者建議讀者考慮以下方法:

護肝方法|1. 預防肝炎

  • 避免進食不潔食物或接觸血液,以防被傳染。肝炎病毒有多種,目前長期性預防疫苗只能針對乙型肝炎病毒。可是,一些患有慢性肝炎病人,即使服用抑制肝炎病毒藥物,定期超聲波監察,亦有機會轉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護肝方法|2. 均衡營養

  • 均衡飲食對整體身體健康很重要。維護肝臟健康,食物應包括綠色蔬菜和健康脂肪。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有助凝血功能;健康脂肪則讓肝膽系統運作暢順。

護肝方法|3. 避免肝臟持續負荷

  • 肝臟雖然有排毒功能,但持續或過量的肝臟工作都會損害肝臟。酗酒、進食加工食物、飲食過量、吸煙,都會令肝臟持續發炎,造成脂肪肝,以至肝硬化。

【同場加映】肝硬化徵狀

護肝方法|4. 保持大便順暢

  • 有害物質或毒素會經腸道進入靜脈血管,再入肝臟,時間愈久,毒物進入肝臟或循環系統愈多,會引致肝昏迷。對於患嚴重肝病患者,維持每天大便是十分重要。

護肝方法|5. 恆常做全身運動

  • 全身運動,改善身體整體狀況;若然時間不夠,或空間不足,可作大幅度腰腹運動,如扭腰、腹式呼吸等,建議速度保持低於心跳率,改善肝臟血液循環。

 【同場加映】肝癌成因 8大風險因素易致癌

護肝方法|6. 睡眠充足

  •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過程,研究指出每天睡眠少於7小時會增加患上脂肪肝的機會;研究亦發現睡眠不足和肝臟受損形成了惡性循環關係。

護肝方法|7. 間歇式斷食

  • 根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發現,斷食能產生「自噬」機制,重組健康細胞;近年有不少研究發現,間歇式斷食有助改善脂肪肝。

即使早期肝臟受損,患者若能對症下藥,採取健康生活方法,會大大減少肝臟情況惡化的機會。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 高級講師 朱賢文

 

延伸閱讀:肝炎發展成肝癌的時間

香港防癌會指出,乙型肝炎長期帶菌者的情況在香港十分嚴重。肝炎在多少年後會演變為肝癌?肝病肝炎發展成肝癌的時間如下:

 

延伸閱讀:預防肝癌6大方法

本港醫管局指出,可透過以下6個方法預防肝癌:

《星島申訴王》100集誕生之我最喜愛影片票選,由6月16日至6月30日,玩遊戲贏取總值超過10萬豐富禮品!

立刻點擊投票👉🏻https://tinyurl.com/38dfzwtv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