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過剩恐短命16年? 醫生揭身體出現4情況高危 消化不良是警號?
發佈時間:12:00 2024-06-19
現代人食物充足,吃得豐富,營養過剩問題越趨普遍。有醫生指出,營養過剩有機會加速器官衰老,有研究更指有機會減壽,令壽命短16年。若身體出現4種情況,恐怕是營養過剩的警號。
營養過剩4大警號 經常消化不良要小心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營養過剩是不少都市人的通病。要及早發現自己有沒有營養過剩問題,就要多留意身體是否出現4大警號,消化不良人士則要特別留意。
如何知道自己營養過剩?⬇⬇⬇
身體營養過剩4大警號
1. 肥胖體型
- 成因:肥胖就是營養過剩帶來最明顯的身體問題之一,當身體攝入的營養素超出身體需求,伴隨著能量的過量攝入,這些多餘的油脂若未被及時消耗,便會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導致超重和肥胖。
- 影響:肥胖人士患上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和癌症等慢性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肥胖者的死亡率也因此相對較高。
2. 脂肪肝
- 成因:當身體在飲食中攝入過量營養,體內脂肪含量自然會上升,而且不止在皮下組織屯積,更有機會在肝細胞內積聚,形成脂肪肝。
- 相關研究及影響:過去曾有研究指,營養過剩是導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脂肪累積已經不僅是單純的體重問題,這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甚至是心血管疾病。
3. 胰臟炎
- 成因:胰臟消化液主要是幫助消化食物,這些消化液含有多種消化酶,能夠分解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但當身體攝入大量高脂、高蛋白食物時,胰腺需要分泌更多的消化液處理這些食物。這有機會導致胰臟液中的消化酶過度活躍,增加患上急性胰臟炎的風險。
4. 火燒心
- 成因:過量飲食會令胃部撐大,胃液分泌增加,有可能導致胃酸反流入食道,引起沛化不良及胃灼熱,即「火燒心」。
黃軒醫生指,當身體經常過量飲食,消化系統會造成長期負擔,有機會導致內臟過早衰老及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當身體如出現上述消化疾病時應盡快求醫,檢查是否涉及其他如癌症、新陳代謝疾病等慢性病合併出現的風險。
【同場加映】脂肪肝有甚麼症狀?如何檢查?
營養過剩恐短命16年 如何可減低死亡風險?
黃軒醫生表示,2024年6月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Nature》(《自然-衰老》)的研究,透過小鼠實驗發現,當小鼠處於營養過剩的狀態時,其體內的mTOR蛋白複合物活性會增加,誘發實質器官損傷和發生髓系發炎反應,兩者加速器官老化,令牠們的壽命可能縮短高達30%。如果換算成人類壽命,營養過剩或有機會令人短命16年。黃軒醫生形容:「這就像給機器加太多油,反而讓機器過勞壞掉一樣。」
另外,一份於2023年2月刊登在國際期刊《Nature》的研究則指出避免營養過剩的方法。研究人員指出,透過減少攝取卡路里攝可避免營養過剩,減緩衰老速度。具體而言,只要減少25%的卡路里攝取量,已可以避免營養過剩,同時可將衰老速度減慢2%到3%,死亡風險降低10%至15%。
如何預防營養過剩問題?醫生教7大貼士
關於預防營養過剩的方法,黃軒醫生指出,關鍵在於保持均衡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他教預防營養過剩的7大貼士。每周做運動就可以?
預防身體營養過剩的方法⬇⬇⬇
預防營養過剩7大貼士
1. 保持均衡飲食
- 確保每天攝入多種不同種類的食物,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他命和礦物質等。
2. 限制脂肪攝取
- 脂肪是導致營養過剩的重要因素之一。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例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同時減少高脂肪食品的攝取量。
3. 增加纖維攝取
- 膳食纖維可以幫助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有助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
4. 多攝取蛋白質
- 蛋白質是維持身體正常代謝和修復的重要營養素,可以從瘦肉、魚、蛋、奶製品等食物中攝取。
5. 補充維他命和礦物質
- 最好透過食物或補充劑來滿足身體對維他命和礦物質的需求,但也要注意適量補充,避免過量攝入帶來的問題。
6. 限制糖分攝取
- 糖分過多,可能導致營養過剩和健康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等。
7. 保持運動
- 保持適量運動非常重要,有助消耗多餘能量,維持體內的營養均衡。
- 建議每周至少保持8小時運動量,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如急步行、游泳或騎自行車等。
黃軒醫生表示,健康生活不只是吃得好,還包括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積極的生活方式。上述研究結果強調適度節制飲食的重要性,並提醒大眾在追求健康時,應該避免極端地攝取營養。
延伸閱讀:8大生活習慣延壽24年 研究揭60歲開始也有效
延伸閱讀:研究證8大飲食習慣可延壽13年 年輕人長者都有效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獲授權轉載)
---
相關文章:
長壽方法︱日本在世最高齡人瑞 115歲婆婆常做3件事 1款人氣飲品是長壽秘訣?
港人比日本人更長壽!日本醫生揭湯水成關鍵 2大食材令血管年輕抵抗力強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