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癌成因|手掌腳板底痕恐患膽管癌? 醫生揭9大高危因素 1款飲品增風險2倍
發佈時間:19:16 2023-04-27
手掌腳底痕可能膽管癌先兆!有胃腸肝膽科醫生指出,膽管癌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加上大眾對膽管、膽囊等器官缺乏認知,所以很多人對此並不了解。醫生又指,膽管癌不易被診斷,因為如果出現9大危險因素,就要小心患上膽管癌。
膽管癌分2種 一旦發現可能已轉移
胃腸肝膽科錢政弘醫生在Facebook專頁指出,膽管與血管一樣密集地分布在肝臟裡。當肝臟製造膽汁後,就會經由小膽管、肝內膽管、肝外膽管(總膽管)到達十二指腸。而膽囊就有如高速公路的休息站,部分的膽汁會到膽囊休息一下,但最終仍會經過總膽管排到十二指腸。
錢政弘醫生指,膽管癌發生的位置一般分為兩種,分別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當中有9成的膽管癌都屬於肝外膽管癌。錢醫生又指,兩種膽管癌都難以被發現,可能要到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出現多個腫瘤才會被發現。
手掌腳板痕=膽管癌? 揭膽管癌4大症狀
錢政弘醫生指,如果不幸患上膽管癌,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膽管癌症狀1:黃疸、茶色尿和灰白色大便
- 當癌症腫瘤達到一定大小,就會阻塞膽管,令使膽汁無法排出。
- 一旦膽管被阻塞,就會導致黃疸、茶色尿和灰白色大便。
- 如果患者懷疑自己有膽道阻塞或黃疸,可以進行膽色素和鹼性磷酸酶的抽血檢查比較可靠。
膽管癌症狀2:右上腹部疼痛
- 右上腹部出現悶漲感的疼痛,而非急劇疼痛。
膽管癌症狀3:皮膚痕癢
- 膽汁積聚在皮膚內,形成痕癢的感覺,尤其在手掌和腳板位置會更明顯。
膽管癌症狀4:食慾不佳和體重減輕
- 如膽管被阻塞令膽汁無法被排出,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從而影響營養吸收。
9大膽管癌高危因素 喝1類飲品風險增2倍
錢政弘醫生引述研究指,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膽管癌的風險:
膽管癌高危因素1:膽管結石
- 膽管結石會增加患膽管癌的風險。
- 膽管結石易引致「肝膿瘍」,令膽管長期發炎,從而增致癌風險。
- 研究發現肝內膽管癌與膽管結石有5至7成相關風險。
膽管癌高危因素2:膽囊結石
- 有1成膽囊結石患者會同時出現總膽管結石,增加患癌風險。
膽管癌高危因素3:病毒性肝炎
-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會增加膽管癌的風險。
膽管癌高危因素4:肝硬化
- 肝硬化會增加10至27倍肝內膽管癌的風險。
膽管癌高危因素5:酒精性肝病
- 酒精性肝病會增加7.4倍肝內膽管癌的風險。
膽管癌高危因素6:有毒物質
- 毒素會隨著膽汁經由膽管排出體外,如果工作中常常接觸到有毒物質,例如農藥、化學塑料、橡膠、印刷油漆等,就會容易致癌。
膽管癌高危因素7:吸煙
- 吸煙會增加膽管癌的風險。
膽管癌高危因素8:幽門桿菌感染
- 幽門桿菌,可能會加速癌細胞生長。
膽管癌高危因素9:糖尿病和喝含糖飲料
- 患有糖尿病會增加1.6倍膽管癌風險。
- 有瑞典研究指,每日喝兩杯以上含糖飲品會增加1.8倍患上膽管癌及2.2倍患上膽囊癌的風險。
70歲膽囊結石患者上腹痛食慾降 恐變膽管癌
錢政弘醫生又提醒,40歲以上有肝病、膽結石或工作上會接觸有毒物質的人士,平日應留意小便顏色,抽血時也可注意膽色素(Bilirubin)、鹼性磷酸酶(ALK-P)是否正常。同時亦可以加驗膽管癌症指數CA19-9 和CEA當參考。
在飲食上,錢政弘醫生建議減少喝含糖飲料,患有膽結石的人不要吃未煮熟的食物,注意清潔衛生。因為細菌或寄生蟲會由十二指腸沿著膽管進入膽囊和肝臟,造成膽囊、膽管甚至是肝臟發炎化膿,而長期膽管發炎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內容獲「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膽管癌7大高危人士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除了肝癌以外,膽管癌是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也是肝膽惡性腫瘤中第二常見的一種。膽管癌多見於60至70歲人士,而且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
大多數膽管癌病患並無明顯的危險成因,但以下一些疾病較容易引發膽管癌:
延伸閱讀:小心3類常見肝病
腸胃科醫生蕭敦仁曾在節目《醫師好辣》中指出,肝病可分為以下3大類:
延伸閱讀:肝癌8大高風險因素
根據醫管局資料,肝癌是香港第3大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肝癌的成因很多,其中較高風險有以下8種因素:
延伸閱讀:預防肝癌6大方法
醫管局亦指出,以下6個方法可有效幫助大家預防肝癌:
延伸閱讀:26種防癌食物
維持健康飲食,有助預防癌症。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網站列出以下26種有助預防癌症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堅果類等,不妨多吃: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