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路見眾生 換位思考起落與共|養和 — 醫者情‧醫者心
發佈時間:00:05 2023-04-30 HKT

三十多年前血癌的治瘉率非常低,幾乎等同不治之症。現時血癌仍是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但隨着醫學進步,血癌及淋巴癌病人的治瘉率已大大提升。梁憲孫醫生從事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逾三十年,見證此專科領域的發展。他多年來孜孜不倦投身於臨牀、科研、教學和慈善義務工作,也是香港血癌基金及香港骨髓捐贈基金的創會成員之一,多年來推動他不斷前進的是一份單純的同理心和責任心。
文:養和醫院血液科及細胞治療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記者曾蔚淇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與其他專科不同,血液就像一個流動的身體器官,血癌的癌細胞更會在骨髓或淋巴中生長,隨着血液運行全身。除了做臨牀工作,我和許多醫學研究人員一樣,也積極投入血癌標靶藥和基因組醫學研究及教學工作。我很慶幸醫學和科技在這三、四十年間的進步,為病人康復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持守「三心」 謹記醫者重任
我面對過的病人眾多,每一位也有着獨特的背景,無論性別、年齡、工作、經濟情況都不盡相同,所面對的也是本本「難唸的經」。當我看着年輕病人的大好前途正要被病魔摧折;正值壯年的病人為支援家庭開支苦苦支撐;年長的病人擔心孤獨無依,連累家人;作為醫者,我們不只要堅持為病人和家屬帶來解決方案,更要帶來一點正能量、一點希望。
斷症並不難,但真正做到「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卻不能從書本上的白紙黑字輕易學會。尤其血液腫瘤成因較固體腫瘤複雜,不如「食煙所以生肺癌」般直接,病人及家屬往往難以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未必等於完全接受,因此愈複雜的病情,我們愈要有耐心地深入淺出講解。
與病人的溝通是一門學問,除了同理心及耐心,更要「上心」。猶記得初入行時,醫生與病人的通訊並不像現在般緊密,當時我使用的是CALL機,初代的CALL機連文字訊息也沒有,因此我們上班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即使外出用膳,亦要向醫院報告行蹤,深怕病人有急事時無法與我們聯繫。現在科技進步,智能電話使病人隨時隨地都能聯繫醫生,令醫患關係更加緊密,同時醫生的責任亦更重大。
盼見血癌藥物及治療普及化
現時治療血癌的方案比我初入行時更多更廣,由基本的化療、骨髓移植,到新興的標靶藥、免疫治療等,這些治療方案確實為病人帶來了更多治療選擇和希望,令病人的存活率得到改善。可是,治療方案愈多,治療成本亦隨之上升。
早年上映的獲獎電影《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白血病人鋌而走險,不惜違法購買從外地走私的廉價仿製藥。我看這電影時深受感觸,或許是醫者的共鳴吧。作為醫生,我們的初心無一不是為病人找到適切的治療方案,要是方案找到了,病人卻因為治療費用高昂而放棄治療,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現時每年藥廠推出的新型標靶藥接連問世,但藥物價格比起以往高出許多,我衷心期望將來有更多有療效的藥物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中,讓更多病人受惠。
我常說「有心自然有力」,醫生要具備的遠不只醫術,更要以醫治病人為動力。治療血癌疾病在過去三十年的進步令我倍感鼓舞,現時除了行政及臨牀工作外,我希望投放更多時間推動基因組醫學研究及其他慈善工作,盼望能為病者及家人提供更全面的支援服務,為他們的治療路上帶來更多曙光。
CAR-T細胞治療 精準治血癌
目前血癌治療一般可分為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骨髓或幹細胞移植。隨着醫學進步,近年免疫治療(即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邁向新里程,例如單克隆抗體、PDL-1抑制劑、「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CAR-T細胞治療)等。
其中CAR-T細胞治療的原理是從病人血液中提取免疫系統的T細胞,通過在實驗室進行基因改造,在T細胞加入「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後輸回病人體內,讓T細胞懂得辨認及消除癌細胞。此治療能夠針對性地對付癌細胞,減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亦有助提升病人痊瘉的機會。若病人對傳統治療無效,可考慮此治療。
現時,本港的CAR-T細胞治療主要應用於治療淋巴癌及白血病,暫未用於治療骨髓瘤。近年內地及美國等地已陸續有應用於治療骨髓瘤的研究,初步療效正面,冀為骨髓瘤病人帶來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