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延續生命 守護重生之門|養和 — 醫者情‧醫者心
發佈時間:00:05 2023-05-14 HKT

肝臟是個奇妙的器官,它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通過局部切除肝臟或肝移植使末期肝病得以治療。移植肝臟是非常艱巨且危急的手術,面對病人生死懸在一綫,醫生的技術和毅力缺一不可。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醫生是肝臟移植專家,在滿載悲歡的手術枱上拯救過垂危的病人,也曾經歷陰陽相隔的時刻。二十年來,他一直抱持初心,希望以一雙巧手守護病人生命。
文: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醫生、記者曾蔚淇
我和「肝」的緣份可說是幾經轉折,年輕時我曾是牙醫,專門做口腔矯形手術。當時一位患下顎癌症的年輕媽媽不顧外觀上的影響,懇求我在切除下顎時「切多點」,藉以擺脫癌魔,希望能多活幾年照顧孩子。這次經歷為我帶來很大的衝擊,同時啟發我重新思考何謂「醫者」,如何才能真正幫助病人。我了解到自己殷切希望獲得更多知識以拯救生命,於是重考醫學院,並於2002年成功考獲外科專科,自此為肝膽胰相關手術執刀,轉眼已廿載。
醫者的掙扎
肝臟雖能重生,卻不能無限復活,當出現肝硬化、急性肝衰竭,或晚期肝癌等無法以手術方法切除的情況,便需要考慮肝移植。2015年全球首宗雙肝同步移植手術在本港進行,這宗病例涉及一個病人、三條生命、三項手術,是當時醫學界的一大突破,我有幸參與其中,與團隊排除萬難,終成功將病人兩個女兒的肝臟二合為一成為新肝,移植到病人體內,迎來大團圓結局。
但即使已進行過大大小小的肝臟手術,每每面對換肝手術時,我仍不免經歷大掙扎。記得有位病人,三十多歲罹患急性肝衰竭,在等待屍肝期間病情不斷惡化。他的父親已屆七十多歲,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並不符合移植捐贈者的健康要求,但父親仍然表達了捨身救子的決心。作為醫者,我們必須遵從專業判斷及醫學倫理作出理性的抉擇,最終白頭人送黑頭人,那種痛心,我銘記至今。
為患者堅持不放棄
事實上,本港器官捐贈率偏低,很多肝病患者等不及移植已離世,近親移植可謂病人最後的希望。十多年前一名患有肝衰竭的小女孩需換肝,當時她年僅兩歲,其父母都願意捐出部分肝臟,可是父親經檢查後發現腎有腫瘤,不能進行活體肝移植,最後由母親捐出肝臟。
但手術後翌日,女孩的肝門靜脈血流有阻塞情況,要即時再動手術,取出血塊並重新接駁血管,以免肝臟壞死。由於女孩的血管太幼,每次接駁後很快又塞回,我反覆接駁了五次,心想若再不成功便很大機會要宣告手術失敗,但當想到病人和其家屬仍未放棄,這也推動我繼續堅持,幸而第六次接駁成功。猶記得踏出手術室的一刻,我仍心有餘悸,一波多折最後能化險為夷,確實是幸運也是奇迹。
移植牽涉受贈者和捐贈者的性命,尤其是活體移植,需要在原本「無病無痛」的人身上動刀,作為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大。現時器官移植的技術日益成熟,無論是屍肝還是活肝移植,成功率也很高,絕大部分接受肝移植的病人,術後都能回復正常生活。曾有病人本身是前綫消防員,換肝後仍能繼續之前的工作,還可以參與運動會、毅行者,看到病人術後慢慢康復,生活重回正軌,我倍感欣慰。見證這些以生命拯救生命的真實個案,我非常感動,亦對捐贈者表示崇敬。
精準計算 切除肝臟方程式
肝臟是人體再生能力最強的器官,即使經歷手術切除,也能短期內生長回原有體積。一般人可承受切除約六至七成肝臟,餘下肝臟可重新製造肝細胞,約六星期內回復原本體積,再加六星期修復結構,肝臟便全面恢復正常功能。
陳詩正醫生早年與團隊通過臨牀研究,創出計算肝臟容積的方程式,根據患者的體重及性別,並參照黃膽素、白蛋白、血小板、凝血指數評估肝功能,計算可切除的肝容積。假設患者體重五十公斤,一般肝臟容積約一千毫升,手術可切除七百毫升,即原本肝臟約七成容積,病人仍可存活。但如果本身肝功能欠佳,例如有肝硬化、脂肪肝等,便需要預留更多肝容積。此類病人可考慮分兩次手術,先截斷要切除肝臟的血液供應,待餘下肝臟長大至足夠容積時,再做第二次手術切除腫瘤。現時肝切除手術更可以微創方式進行,惟不適合腫瘤較大的病人,即使腫瘤已擴散無法用手術處理,仍可考慮用藥物或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增加手術可行性,近年亦有多種新治療,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提升治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