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婆婆早晚做1件事 逆轉病情免洗腎更防高血壓 早晚做15分鐘即可

更新時間:18:24 2025-03-18 HKT
發佈時間:18:24 2025-03-18 HKT

腎病也可逆轉?一名患有腎病的80歲婆婆聽從醫生建議,每天早晚做一件事,3個月後她的腎病病情大幅改善,免去晚年恐需洗腎的命運。醫生指,這個有助改善腎病的行為對身體其實有5大好處,特別適合活動能力較弱、難做運動的長者。

腎病婆婆早晚做1件事 逆轉病情免洗腎更防高血壓

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在Facebook專頁分享病例指,該名80歲婆婆本身患有高血壓及腎病,某次覆診時發現腎功能突然大幅惡化,腎絲球過濾率從36分掉到16分(正常值:100-120),小便排出帶泡沫的蛋白尿,面臨需洗腎的命運。而且她的血壓也控制不好,數值偏高,並且出現下肢冰冷及水腫的狀況。

洪醫生建議她,每日要喝足夠的水及做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持續3個月將有助恢復腎功能。不過由於婆婆的膝蓋不好,難以做到中等強度運動。於是,洪醫生除了調整藥物外,也建議她每天在平地走30分鐘,保持活動量,同時每天早晚以溫熱水浸浴各15分鐘。

結果,婆婆按照醫生的要求持續進行了3個月,不只腎功能明顯改善,連睡眠、高血壓及全身痠痛問題都獲得改善。

浸浴有何好處?適合甚麼人?

洪永祥醫生引述外國研究指,規律地浸浴有助洗腎人士降低積水和尿毒素;至於未須洗腎的長者,浸浴對於高血壓、高血脂、關節肌肉痠痛、腎功能、失眠和新陳代謝,都有顯著的正面效果。

 

浸浴6大好處:

1. 降低血壓

高血壓是造成蛋白尿和慢性腎衰竭的高危因素。日本九州大學醫院有研究發現,晚間7時後浸溫泉,可降低65歲以上老人的高血壓和慢性肝炎發病率,還能改善長期壓力導致的睡眠障礙與腎衰竭。

雖然一般熱水浴的水質與溫泉水不同,但也會使體溫升高,從而引發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包括改變體內激素分泌,令自律神經更平衡;為幫助身體散熱,血管因此擴張,從而降低血壓;浸浴也有助降低血鈉和血脂,這些都會影響血壓。可見,長期浸浴是控制血壓的好方法。

2. 促進血液循環 排出尿毒素

浸熱水浴時,身體會排汗和血管擴張,促進了血液循環,更有效率地將氧氣和營養輸送到全身不同器官。腎小球本身就是一顆顆微血管球,因此能受惠於血液循環提升,腎小球過濾率也會有所改善。至於排汗,則能使皮膚排出更多水溶性尿毒素和重金屬,亦有效保護腎臟。

3. 幫助入睡 緩解緊張

壓力大和失眠也是慢性腎衰竭的風險因素。浸泡在溫熱水是快速讓身心放鬆的方法,有助大幅提升副交感神經功能,因此能幫助入睡,以及降低緊張與焦慮。

4. 減少止痛藥的使用

溫熱水療有止痛效果,常被用於治療關節和肌肉繃緊或疼痛,因此有助減少止痛藥的使用,避免藥物傷腎。

5. 提升免疫力

體溫升高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抗病毒和細菌。熱水蒸汽可以充分濕潤喉嚨黏膜,令絨毛細胞變得活躍,排除入侵口腔的病毒和細菌;也可刺激唾液分泌及增加免疫球蛋白的數量。浸浴時因為水壓影響,也能鍛煉到呼吸肌,提升肺功能,避免感冒而加劇腎功能受損。

6. 增加代謝和幫助減肥

血糖、血脂和尿酸過高及體重過重,都會對腎臟造成損害。有日本研究發現,喜歡浸溫泉者的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數都明顯較低,也有減肥效果。浸熱水浴改善血液循環,全身的代謝也因而得到改善。

腎病患者浸浴3大重點

洪醫生指,腎病患者在洗腎當天就不要浸浴,否則排汗脫水容易導致低血壓休克,建議翌日再開始浸浴。另外,還要注意以下3點:

1. 注意頻率、溫度與時間

在40°C是最能使身心放鬆的合適水溫,不建議低於38°C及高於42°C。水溫太高會使交感神經佔優勢,令身體緊張、血壓上升,反而會抑制免疫機能;若水太夠熱則達不到溫暖身體的效果。

長者,特別是糖尿病患者,皮膚對溫度較遲鈍,故不建議靠感覺調水溫,而是應設定好熱水爐的水溫。浸浴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即可。至於高血壓或心臟病人士,有日本研究建議在浸浴時,水不要高過心臟,也建議從5分鐘開始,適應後才延長到15分鐘。

記得水溫越高,浸浴時間越短,如果出現任何不舒服症狀,例如頭暈、心悸、想吐等,都要馬上停止浸浴。

2. 浸浴前喝夠水

想透過浸浴促進循環和排毒,一定要有充足水分。根據自己的體重與排汗量建議喝250至300ml的清水,浸浴後也要再補充250至300ml清水。

3. 浸浴後注意皮膚保濕

隨著皮膚老化,會使皮膚角質層與脂肪組織結構異常退化,導致皮膚的保水功能降低。若每天泡兩次澡你不擦乳液,皮膚水分會大量流失,一定會導致皮膚乾癢嚴重,進而感染發炎就得不償失,泡完澡可用修復型的乳液來確保皮膚的濕潤與健康。

洪醫生又提醒,正在發燒、感冒、急性感染、不穩定心絞痛、出血等急性狀況不建議浸浴。另外,浸浴前勿吃太飽,也不能喝酒與刺激性飲品。高齡長者一定要有人從旁輔助,避免跌倒或臨時需要協助。

甚麼是慢性腎衰竭?有何徵兆?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腎臟的主要功能為排泄身體內經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協調體內水分、電解物、酸鹼度、血壓等,製造紅血球激素以及協助製造維他命D。若腎臟持續受損,有機會演變為慢性腎衰竭

腎病/慢性腎衰竭初期症狀

根據醫管局資料,腎病及慢性腎衰竭在初期階段時徵狀並不明顯。其中,部分症狀與小便有關:

  1. 小便帶血/茶色尿(血尿)
  2. 小便帶泡沫(蛋白尿)
  3. 小便混濁(尿感染)
  4. 小便赤痛、頻密
  5. 小便感困難、不暢順
  6. 小便排出小沙石
  7. 多尿、尿量減少、夜尿
  8. 腰腹疼痛
  9. 足踝或眼皮浮腫
  10. 血壓高

醫管局提醒,腎功能衰竭可影響身體所有器官的運作,當發展至末期腎衰竭,若沒有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則可致命。

資料來源: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

專家履歷:洪永祥

腎臟科專科醫生、現任台灣三軍總醫院總院(內湖院區)腎臟科兼任門診醫生。

延伸閱讀:醫生教6招護腎 每日必喝這種茶防腎病腎癌

---

相關文章:

去旅行恐加劇腎病?醫生揭10大傷腎旅行習慣 坐長途機也高危?

女子患腎衰竭血脂超標 每天喝1匙這飲品 不吃藥改善腎功能/降膽固醇

腎病年殺1700港人 醫生教5字口訣自測腎病症狀 易倦/水腫恐中招!

不吃早餐易傷腦?營養師公開健康早餐黃金公式 糖尿病/腎病患者應這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