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42歲男狂放屁便秘確診大腸癌 醫生揭1個常見問題是警號
發佈時間:12:06 2022-09-07
經常放屁也是患癌警號?有台灣急診科醫生分享病例指,一名42歲男子因經常放屁,但難以排出大便而求醫,最終確診患上大腸癌。有外科醫生指,一個都市人常見的問題為大腸癌先兆,呼籲大家留意。
腹脹狂放屁確診大腸癌
急診科醫生柯世祐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病例指,該名42歲男子因不斷放屁,大便排不出來而求醫。惟服用軟便劑後也無效,腸道一直絞動。柯醫生指,該男子腹部脹起,用手一敲,全是氣體。照X光後,發現他腸道明顯被阻塞,肚子充滿氣體與液體。醫生表示,患者一直放屁,但仍然腹脹,疑有異物堵塞。不過他亦指,吃冬菇、金菇等較難消化的食物也會如此卡著。
與外科醫生一起診斷後,他們認為要做手術剪掉堵塞的位置,否則會腫脹得愈來愈厲害,並很易破裂。做手術後,醫生診斷出該男子患的是大腸癌。柯醫生指出,患者放的屁異於常人,附有黏液與糞水,但總是無法排出大便。
大腸癌等於嚴重便秘
當地外科醫生江坤俊曾亦其節目《江P醫件事》中指出,放臭屁很可能是大腸癌先兆。他解釋,大腸的腫瘤若夠大,足以堵塞糞便,令其難以下行。當糞便在大腸長時間停留,就會與細菌有獨特交互作用。
江醫生指出,大腸癌情況嚴重時,即等於嚴重便秘。當氣體的壓力很大,就會從被堵塞的位置漏出,這些氣體十分臭。他提醒,若持續小量小量地放臭屁,就要小心,因有可能是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成因
大腸癌為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根據衞生署資料,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食物中的水分、營養會經消化系統而吸收,剩餘的食物渣滓(即大便)最後經肛門排出。大腸癌大多由一顆細小的瘜肉開始形成。瘜肉通常為良性,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附近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據統計,以下人士患大腸癌機會較高︰
- 50歲或以上男性
-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 過往有大腸瘜肉
- 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大腸癌常見症狀
衞生署指,大腸癌在病發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病徵往往與其他腸道疾病相似。常見病徵如下:
-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 大便後仍有便意
-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