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在線萍水商逢|風險管理:保險的迷思
發佈時間:16:00 2023-11-02 HKT

羅淑萍 種子資本聯席董事
有讀者問我,在香港找一些保險來投資,該怎麽做選擇?筆者認為這問題本身有問題。如果衝著高回報來買保險,這想法本身有許多誤區的。首先要認清投資和保險的區別,所謂進可攻退可守,保險這項理財工具更常用來扮演「守」的角色,是風險的管理,是安全網,其風險也因此比其他投資工具都相對的低。「投資」 本身是屬於較進取的理財選項,屬於「攻」,比起保險客戶,投資客戶都會更重視回報。在高風險高回報的定律下,投資客戶也需要承受「較高風險。
「保證」 – 確定性,指定性,保密性
香港保險產品的發展已非常多元化,同時監管也相當嚴格。保險具有指定性,確定性,保密性。在香港,「保證」二字在保險合約上的意義是絕對嚴肅和必須要實行的。危疾保單、傳承壽險、儲蓄保單上的「保證現金價值」代表客戶可以絕對確定它在相關年期裏的現金價值最少都準確的,一毛不缺的相等於「保證現金價值」。同樣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在“身故賠償”上。投資充滿著無限可能,和不確定性,保險則可以在這裏起互補作用,為客戶現金做一些規劃和管理,提供更高的確定性。同時,壽險為人的性命和健康提供保障,萬一不幸事件比如身故、意外、疾病發生的時候,可以為客戶在金錢上發揮杠桿作用,提供巨額賠償。有身故賠償就有受益人,客戶可以預先指定受益人,而此内容是必須絕對在生前死後都是保密的。説到這裏,大家就可以看到保險作爲傳承工具更勝於生前内容保密,死後内容必須公開的遺囑。
先配置什麽保險?
這也是客戶常問的問題。要知道「時間不等人」,隨著年齡增長,日漸衰退的就是身體健康。那肯定要先配置與健康有關的保險。因此所有和健康有關的保險,我稱作基本保險需求,也是必須優先考慮的,比如人壽保險、危疾保險、醫療保險。消費型的醫療保險和儲蓄型的危疾保險是經常讓客戶左右為難的選擇。實際上兩者性質不一樣,醫療保險主要為客戶醫藥費買單,是給醫生、醫院的錢,客戶不做治療就無法為醫療開支做實報實銷;危疾保單所賠付的錢是現金,是一筆客戶到手后可以做任何用途的現金。筆者常常說哪怕客戶決心放棄治療了,危疾保單也依然是一筆賠付給客戶的,可以用作任何開支,而且現時的危疾保險也可多次賠付,萬一後面還有其他重疾發生,客戶可以再獲得賠償。
至於保費,我舉萬用人壽保險為例子,越年輕投保保費越低,身故賠償的杠桿越高,比如同樣為100萬的保費,一名25嵗的男生可以獲得接近700萬的保額,但一名35嵗男士卻只有550萬保額。這樣的杠桿可以為客戶確保在客戶包年以後,家人可以獲得這筆資金做家庭開支或者是為其贖回債務。儲蓄型危疾保險的保費也是同樣的道理。
儲蓄、退休、傳承保險
基本的保障做好了,就關注儲蓄保險來為子女的教育或者是自己的退休作打算,再更長遠的有傳承保險。這類保險的分紅都來自保險公司投資團隊投資的表現所得來,客戶的現金價值也有保證的基礎。給子女和自己未來做的安排必須是穩健和充滿確定性的,筆者給客戶的建議是在做高風險投資的同時,必須配置儲蓄保險產品來守著自己的底綫。
我們常常聽到坊間有客戶在儲蓄保險上要求與股票市場相若的高回報,又要保證保本,又要高折現力,還要短期内回本,這種十全十美的情景近乎不可能在正規理財世界裏發生。如果因為這樣而斷定儲蓄保險不吸引,那可能是你忘了它是守住一個確定性的安全網。在過去經濟不景氣,多少人的資金被鎖定在房地產和投資市場的時候,有一部分早期存下儲蓄保單的客戶可安心的算出自己有多少資產是可從保單套現,加上已經積存的紅利,確實是解救了不少人現金流不足的燃眉之急。
一億元的傳承
在「資產的保護罩:家族信託」單元,筆者提到了備用信托可以從保單開始。與家族信托功能最接近的傳承保險將會是未來的大趨勢。猶太人社會出了許多富豪大家族,他們是非常有智慧的民族,懂得如何保障財富並令其得以代代相傳。被德軍迫害時期,他們把資產換成郵票,再利用郵票變現,這讓我想到現在的保單豈不是更能發揮這項功能嗎?更厲害的是現在的保單是有一定的回報率。
不論富豪或者中產小康,大家都對自己和下一代的規劃較有把握,然而「富不過三代」是大家的隱憂。有現年30來歲客戶咨詢過,如果他只有條件支付一筆50萬的保費,他和他後人都繼續讓傳承保單生效,他能不能確保孫輩可以獲得近乎1億的資產,實現他億萬富翁的夢想?以一般錢只存在銀行定期存款的做法,這樣的規劃幾乎不可能實現。在為客戶做了全方位分析后,發現傳承保險是可以協助此類客戶達到目標。香港金融市場蓬勃的發展讓香港保險業具備條件設計出一類傳承保險可以無限次分拆保單和轉換各分拆保單的貨幣幣種,亦允許客戶指定後備權益人和受保人以確保保單價值可以繼續積存生息。推算下去,在客戶孫輩在退休年齡期間,已經積纍了接近1億元的現金價值在保單之内。當然這也必須配合家族的共識,錢如果到手了先花了再説的話,永遠是看不到積纍下來的成果。這也是我常常不嫌囉嗦也要給客戶和他們晚輩的忠告。
保險是興趣還是需要?
保險工具可以經歷百年歷史,一定有它的道理。保險不是一件「我有興趣才買」的玩具,而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必需品,就好比一頂頭盔,我們不可能覺得戴頭盔是興趣。同時也不由得我們判斷我們是否不需要。比如騎著電單車,只要還沒有到目的地,路上遇到的都是風險,戴個頭盔也是多一層保護和安心。安全抵達的時候我們都嫌棄頭盔是多餘的,但誰不知道剛剛一路上怕的就是萬一呢?保險裏的分紅險不只是一頂頭盔,而且還是一頂你安全抵達,可以換回錢的頭盔。這不就是俗話說「有事賠償,無事取回現金價值」的道理嗎?
不論多麽有錢的富豪都會利用保險杠桿來為自己和家人帶更多價值。既然是這樣那爲什麽普通人家的我們還容易在這樣的規劃上舉棋不定?那是因爲我們的正規教育裏雖然教了數學,卻沒教我們如何把賺回來的錢利用杠桿效應放大來保障這個會賺錢的自己。我常常聽到有些人老老實實的把賺回來的錢存起來當應急錢。你可知道若你取那麽一部分作爲你買保險的保費,你其餘的錢就可以用來做投資和消費也無後顧之憂了嗎?
(理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