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Gen AI 唔通金融機構都識用AI咩|林小珍

更新時間:18:32 2025-04-14 HKT
發佈時間:18:32 2025-04-14 HKT

上星期,大家的社交媒體相信都被一片「吉卜力」風格的人工智能生成圖片所佔據。這類風潮來得快亦可能去得快,不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對產業的影響,卻是持久而深遠。相信不少朋友都跟筆者一樣,Chat GPT、DeepSeek、Copilot等都已經成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助手。

四分之三金融機構用Gen AI  究竟用在哪兒?

金融學院轄下的香港貨幣及金融研究中心,新近發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世代下的金融服務》報告,當中包括他們的調查發現,75%的受訪金融機構已經有至少一個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案例,預計五年後比例會升至87%。數字上看似不俗,但這些Gen AI 的應用是否準確聚焦金融業的增值環節才是重點。筆者仍然不時聽到中小企朋友大嘆,到銀行開戶和申請貸款等服務效率低,似乎人工智能在這些業務方面的應用仍然未達普遍。如果報告中提到四分之三金融機構都有應用的Gen AI,仍然停留於那些你跟它對答3分鐘已經火冒三丈的AI客服Chatbot,恐怕是放錯焦點。

金融學院行政總裁兼研究中心執行董事馮殷諾表示,金融機構現時使用Gen AI主要是提升效率,未見會取代人手,這究竟是可喜還是可悲呢?

反觀一向被視為香港金融業競爭對手的新加坡,似乎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得更快。星展銀行早前宣布將會在未來3年內,裁減約一半的臨時員工,即是大約4,000人,主要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替代基礎崗位。

金融機構未懂從數據中「煉金」

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Chat 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解答日常生活許多問題,金融機構採用這些工具,不就是可以處理很多事務嗎?筆者亦有向一些科技界的朋友了解過,Chat GPT這類工具的確很強大,但都是利用網上的公開資訊進行訓練,如果針對一些較為專門的課題,比較容易出錯。企業特別是金融機構的Gen AI應用,容錯率很低,要提升準確度,關鍵是有企業內部的數據給人工智能進行學習,但實情是目前用於AI練習的企業數據不足1%,這可能是窒礙商業AI應用的一大因素。

不少金融機構都意識到數據是數碼年代的金礦,但卻不懂得如何從中「煉金」,如要交給其他機構處理,又恐怕將競爭優勢外流,當然,數據安全及私隱亦是重要考量。如果可以解決這些困難,將AI應用到KYC (認識你的客戶)或風險管理方面,應該可以大幅提升金融機構的效率,同時節省成本。

Gen AI應用投資市場大派用場

相對而言,如果是應用外部的商業數據,AI應用的發展則可以迅速得多。投資市場就是一個絕佳的金融業AI應用場景,因為已經有大量已經整理好的市場數據可以採用,例如筆者每天都應用的AI Master投資工具,就是利用龐大的公開市場數據,結合AI模型,提供即市的買賣訊號,節省大量過往用於技術分析的時間,更準確捕捉出入市良機,可以顧及的股份和產品也更多,最重要當然是讓我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最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香港貨幣及金融研究中心的網站參閱報告,報告長達77頁,不過提提大家,暫時只有英文版,無中文版。

林小珍

相關文章:

特朗普關稅如意算盤是甚麼?|曾淵滄

特朗普彈出彈入 黃金續逢低吸|唐牛

投資靠「抄功課」 損手與人無尤 克服人性弱點 李聲揚:別高估自己應分散投資

Coldplay震撼全場 惟Cityline負視角成敗筆 | 梁偉聰

債息急升逼使特朗普暫停關稅 非受股市影響 猶如英國卓慧思減稅計劃 | 陳新燊 

市況波動折騰 擁抱真金白銀最穩陣|林小珍

八方回應「絕食抗議」港鐵|曾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