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世代」如何退休? 上有高堂下有子女 新一代更不會供養自己|李聲揚
發佈時間:06:00 2025-04-21 HKT

你是夾心世代嗎?我就是,相信不少讀者都是,皆因此階層人口相當多。早前某銀行訪問了4,000名「夾心世代」,提出「夾心世代36%退休開支供養父母子女」,看標題都覺痛。甚麼是「夾心世代」?調查中是指年紀40至70歲的;而這個年紀,往往上有高堂,下有子女,果然是「夾心」。
「甜」的是搭上香港尾班車
每代人都往往覺得自己那代獨一無二,筆者不想太自我中心,但還是真的覺得當今的「夾心世代」,是相當特別的一群,當中有甜有苦。
先講甜的地方,我輩中人,普遍童年不會太窮。雖然不一定是中產家庭,但起碼三餐不成問題,也應該肯定有書讀,至少都讀到中學畢業,而本地大學學費一般也是可負擔,即使家境不好,靠學生貸款或兼職,應該仍可應付。到了此世代投身社會時,可以算是搭上了香港較多機遇的「尾班車」。說白一點,我輩初踏足職場時,內地生仍然較少,洋人又不懂中文,香港「土炮」仍有優勢。
「悲」的是負擔兩老壓力增
不過多可喜、亦多可悲。文初提到一句「上有高堂,下有子女」,已經解釋了不少。筆者的外祖父及外祖母,生夠七件(包括本人母親),但有何問題?那個年代,天生天養,七、八個人擠在一間公屋,也無人投訴。況且那年代的人早婚,老大老二結婚後便搬走,不致於很長時間都是一堆大人。而七名子女,負擔兩老家用,當然輕鬆,每人給一千銀,兩老已經快活之極。
到筆者一輩呢?不少都響應政府,兩個夠晒數。問題來了,兩個子女養父母,壓力就固然大增,同時現在的人都較長壽,這就是「夾心世代」的情況。
生育較少 卻不見開支減少
對下呢?筆者一輩人,一般更不願生育,一個起、兩個止,很少會兩個以上。但兒女開支有較少嗎?又好像沒有,都說以前天生天養,我輩成長的年代,父母也普遍不會有太多物質支持。但現在是軍備競賽年代,小朋友學這學那,又非洲鼓,又要到外國旅行長見識。況且我身邊的朋友,也不願見到子女「捱」,因此現在較少聽聞有年青人要當粗活暑期工,或兼職幫補學費。
更大問題是:我輩「夾心世代」,普遍仍會供養父母,但自己的子女,將來卻不太可能供養自己。首先是有些人只生一個,獨生子女負擔太重,總不能要求太多。另外也正是因為現在年青人上流不易,父母都未必忍心要子女給家用。筆者很多朋友,認為不用倒貼成年子女,已是萬幸。事實上,樓價雖然回落,但仍不易負擔。父母親出首期甚至幫子女供樓,屢有聽聞。若果子女要到外國留學,又是另一筆大錢。
控制開支 或犧牲生活質素
「夾心階層」正是上有高堂,仍要供養父母,但下一代卻不會供養自己,甚至仍要自己在金錢上操心,當中煩惱,不是說笑。難怪有93%人說擔心家庭經濟責任會影響個人退休計劃。
解決方法?答案是,沒有簡單的良方,天下間不會有免費午餐。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做個不孝子,或者選擇不生育,但這些選擇往往不是直接由金錢主導。節流不成,就唯有開源,及早投資是老生常談,但仍有不少人忽視。
此外,當然就是控制自己退休開支。銀行報告特別提到大灣區退休,成本應該較低。當然,也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退休生活質素。筆者祖父母年代,退休就真的是退休,有閒錢飲早茶已經不錯。但現代人卻不少預期退休後還要一年去幾次日本。時代當然要進步,但也要量力而為。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
投資靠「抄功課」 損手與人無尤 克服人性弱點 李聲揚:別高估自己應分散投資
美股災成趁低建倉機會 學習巴菲特「再跌再買」 林本利:流淚撒種終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