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慧盈 - 塑造具同理心的孩子|津中樂道
發佈時間:11:41 2024-02-19
教學三元素:知識、技能與態度為教育同工所熟悉,在每天的教學中,不難發現,教師有所偏重。一般的課堂,受到進度的影響,定會把大部分時間放在知識層面,而技能副之,務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就這樣年復年、日復日、堂復堂的追追趕趕。那麼同理心這重要的價值元素,何時能觸及呢?
季團隊甚為重視人的成長,育人是學校的重中之重,於數年前加入了校本的課程「LKWhy」和「觀堂」,讓每一位初中生,也有機會,在正規課堂上,學習如何運用設計思維,發現校內及區內不同人士在生活上的「痛點」,繼而貢獻自己、服務他人。現代年輕人,常被視為自我的一代,很多時只看到自己的需要,以自我為先。
為了讓季人學會同理心,在校本課程中,刻意加入好些環節,培養學生的同理心。部分課堂安排同學分組走訪校園上上下下的人,例如每天守護我們的護衛、為我們付出汗水的工友、校務處重要的後勤同工等。我們知道學校每一分子也是很重要的,在各崗位作出貢獻,只是學生鮮有機會認識各人。當學生親身交談,得悉各人的苦與樂,以及日常所作所面對的,同理心自自然然提升,除了多了一份感謝外,還多一份支持。學生又代入各崗位,探討不同的需要,作出幫助。及後學生會進入社區,走訪觀塘的鄰舍,既查閱資料、又訪問街坊,按鄰舍所需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回饋社區。雖然並非每位學生也住在觀塘,但對觀塘的這份情,已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一天,學校收到一位迷路的友校老師傳來電郵,稱讚一位中一學生協助她前往開會的地方,這學生為免該老師因走錯了路而耽誤時間,路雖遠但陪同前往。這位怕羞的小夥子,樂於助人的態度,為這位老師所欣賞的。我們感恩,神讓我們有機會在課程以外,讓學生學習、體驗及實踐同理心,更讓我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動溫暖不同的人。
司徒慧盈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聖公會梁季彝中學校長。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2月19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