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積極的不完美主義|談經論學

更新時間:12:12 2025-01-04
發佈時間:12:12 2025-01-04

「完美主義」是指某些人做事時抱有極高標準和不容許有丁點瑕疵出現的態度。從積極面看,由於不希望有任何不夠完善的地方,完美主義者處事質素高,一絲不苟;但從另一方面看,當他們需要處理自己欠缺信心或毫無頭緒可如何做好的事情時,完美主義者便容易出現拖延症,變得行動力極低,因為怕做得不完美,難有成果。

華頓商學院教授、同時是數本世界級暢銷書(如《給予》、《逆思維》)的作者Adam Grant便提供另一條出路,鼓勵人們成為積極主動的不完美主義者。他指不少研究顯示,人們在社會上的成功很多時都不是取決於他們的聰明才智,而是依仗他們裝備的「品格技能」,如積極主動、利他主義、有紀律和決心等。可以說,這些是人們成功的底氣,是將自己不完美經歷轉化為成長的動能。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升中選校 如何抉擇|談經論學

 

接着談談「不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對自身的容錯率很低,他們較害怕面對失敗,因此,有時寧願留在舒適圈,也不願意接受挑戰,做沒有把握的事。但不少成功人士均心有同感,就是人們從失敗(或錯誤)中學習到的,往往會較在成功(或正確)時多幾倍。迴避失敗,等同拒絕學習,對個人在思想和心態等方面的成長會有窒礙。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做個有回彈力的普通人|談經論學

 

為了讓人們不那麼在意要接受因嘗試而面對失敗的不安,專家便提出不同方法來應對。如《原子習慣》作者James Clear建議設定「投入目標」(如每天做多少運動)取代「產出目標」(減多少磅),因為前者較易掌握在自己手中。Adam Grant則建議大家可通過在學習時訂立「失敗配額」的方式,來培養不但不害怕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擁抱失誤。例如做練習題時,每道題目都做對可能也有問題,因題目或對答者來說太淺,從做練習中學習不到太多。訂立「失敗配額」就是讓練習變得有一定的難度,讓答題者可在錯誤中學習。

以上種種,策略不同,但同時旨在讓人們跨過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最難過的一關——接受自己的犯錯和失敗,讓成就解鎖、潛能發揮出來。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5年1月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從靜臉實驗 看身體語言|談經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