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賢 - 年年有餘|青史劄記
發佈時間:12:29 2025-01-11
新的一年,祝大家新年進步、身體健康!
公曆新年過後不久,便是農曆新年,連假所帶來的經濟收益亦備受關注。節日及其背後的曆法,其實一直都和經濟社會因素緊密相連。在中國古代,曆法的制訂往往與農業社會的需要息息相關,這也是中國傳統曆法被稱為「農曆」的原因。歷朝歷代每隔一段時間便要重修曆法,減少誤差以配合農業生產。
延伸閱讀:張瑋宗 - 司馬光的故事|青史劄記
鄰近的日本,他們本來也是採用和農曆相近的和曆,同樣有端午、七夕、重陽等節日,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便改用西曆,相關節日也改用西曆計算,改歷的原因之一是與明治政府的財政有關。當時日本採用的天保曆和農曆一樣,每隔數年便有閏月,而日本政府在維新後由年俸制改為月薪制,閏月對政府而言則代表要多發一個月工資,當時新政府財政緊絀,根本不能負擔這額外開支,所以便在明治五年改用西曆,以免來年閏月需要多發工資。
在西曆的發展過程中,經濟考慮同樣有其影響。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提出,將沿用千年的儒略曆改革成格里曆,但因為新曆法較舊曆法相差10天,當時大多農民都反對改革,擔心地主藉此多收10天的地租。
延伸閱讀:周正賢 - 盡人事聽天命|青史劄記
即使在數碼年代,日期計算依然關係重大。上世紀90年代,不少人都擔心即將到來的2000年會令電腦系統出現問題,即所謂的「千年蟲」問題。但在經過大規模的系統修復後,千禧年的到來也沒有為全球的電腦系統帶來大問題。
人類從簡單的時間觀念發展出複雜的曆法,便是為了配合人們的生活所需。但當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時間」概念本身出現問題時,人類同樣能夠適應解決。祝願各位把握新一年的開始,着手解決往年困擾自己的問題。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5年1月1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周正賢 - 物理與集郵|青史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