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不完的愛︱營救愛國文化人

更新時間:08:00 2025-04-11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4-11 HKT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新界青聯發展基金會主辦的「港」不完的愛 — 青年正向思維計劃,以國家安全和愛國愛港的傳承為主軸,讓青年透過參加昔日東江縱隊和香港警察的各項活動,幫助香港青年培育正確價值觀,加強國民身分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起說好香港故事。

以下是參與青年在活動後所撰寫的感受:

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試圖消滅中國的精神支柱,對愛國文化人進行搜捕。東江縱隊在艱難的環境下,不僅勇敢抗擊日軍,還多次成功營救被圍捕的文化人士,成為中國抗日鬥爭中的重要力量。東江縱隊成立於1939年,由當地愛國人士和地方武裝組成,堅持了6年的游擊戰爭。他們擁護民主,吸納各界志願者,其中包括許多文化精英。

1939年10月,東江縱隊成功營救了文化人梁漢柱和梁實秋,及時將他們轉移至安全地帶。1940年12月,他們再次成功解救了魯迅的遺孀周作人,讓她逃離日軍的魔掌。1942年6月,東江縱隊救出了著名作家張資平,在與日軍激戰後安全撤離。這些行動不僅保護了一批文化名人,也成為東江縱隊抗日鬥爭中的光輝事蹟。

東江縱隊的營救行動在香港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許多文化精英在香港從事創作和交流,東江縱隊的保護確保了這些文化傳承者能夠繼續發揮其作用。這些行動不僅保護了中華文化的傳播,還激勵了香港抗日人士的士氣,增強了他們反抗侵略、捍衛民族尊嚴的決心。同時,這些文化人得以在戰火中延續創作,對香港乃至整個中國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江縱隊不僅在軍事上頑強抗敵,也在保護文化方面作出卓越貢獻。他們以愛國和民主的理念為指引,保護了中華文化遺產,彰顯了中國軍民的英勇氣節。這段歷史深具啟發性,東江縱隊的事蹟不僅維護了民族尊嚴,還體現了對文化的堅守。他們的愛國精神和無畏行動,成為中華民族奮鬥史上最可敬的楷模之一,值得後人永遠銘記和學習。


撰文﹕公開組陳栢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