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賢 - 在祀與戎|青史劄記

更新時間:12:14 2025-03-22 HKT
發佈時間:12:14 2025-03-22 HKT

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的「威武奢華:跨文化禮儀兵器藝術展」於2月中完結,筆者正好在最後一天到場參觀。

展覽以「禮儀兵器」為題,不但介紹了兵器大有講究的用料及造工,更講述了不同地區禮儀兵器背後的文化背景。以印度為例,本地宮廷製作的兵器往往帶有印度教或伊斯蘭教元素,不同族群也有自己的特色武器。及後歐洲人進入印度,則出現了融合歐洲及印度特色的兵器,並受西方權貴喜愛。

延伸閱讀:張瑋宗 - 我在大學的習史經歷|青史劄記

 

在展覽中,其中一件相信曾參與實戰的展品便是立花家桃形兜,這種頭盔仿效西方的錐形頭盔,貼上金箔。立花家生產了數百個同類頭盔,由主力武士精兵使用。

在萬曆朝鮮之役中,李如松率領的明軍和立花宗茂率領的日軍於碧蹄館爆發激戰,明史便記有「金甲倭」與李如松纏鬥,令其不能脫身,其弟李如梅射殺敵將為如松解圍,據日方資料所講,「金甲倭」便是立花家家臣安東常久。立花家日後成為統治柳川的領主,其家族府第御花的走廊上,現在依然懸掛着數十個保留至今的桃形兜,令其從實戰之用變成展示武家之風的展品,恰巧符合禮儀兵器的主題。

延伸閱讀:周正賢 - 微笑的她|青史劄記

 

展覽的中國展區中,展出了數幅由乾隆帝下令繪製的紫光閣功臣像,其中一幅繪有回族將領霍集斯的英姿,畫上除了有理所當然的乾隆題字外,旁邊更有康有為的小題字。

原來,康有為是在清亡後己未年(1919年)於收藏家楊復家中看到此畫,題字感慨其媲美唐太宗凌煙閣功臣像。清亡後,康有為在下款仍然以臣自居,卻在先帝功臣像上題字,既是忠心,也可算是不敬,為這幅功臣像增添了一則軼聞奇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次展覽正好提醒我們,兵器不是只有實用性,背後有更深的文化及政治內涵。

延伸閱讀:張瑋宗 - 從《天工開物》看中國歷史|青史劄記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