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忠實之家 背後的傳教士與香港社區故事|根本月報
發佈時間:15:07 2025-03-27 HKT

在青山公路古洞段一處人煙罕至的地方,有一座小小的慈善機構默默地照顧着17名殘疾人士。正如它的名字——可愛忠實之家,其創辦人對於這些在社會上無法自理的兒童,仍然看為可愛寶貴的生命,並忠實地遵循基督教信仰的精神,照顧有需要的人士。這個故事,又和香港基督教傳教士史與社區發展有密切關係。
推動社會發展重要動力
眾所周知,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是二次大戰後才逐步發展完善。即便在今天,社會仍需要官方機構與民間組織配合,才可將社福資源有效投放至有需要群體。香港早期的社會建設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對教育、醫療、治安等民生問題缺乏完善的規劃與配套,更遑論系統性的社會福利制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大宗教紛紛發揮其慈善精神,對社會服務作出貢獻。例如,佛教和道教長期以來積極投入於濟貧、施藥、教育和其他慈善活動,致力於幫助弱勢群體,成為香港社會的一股重要支持力量。基督教傳教士亦是如此。
起初傳教士來到香港的主要目的是傳播福音,或作為前往中國大陸進行福音工作的中途站。然而,面對香港日益突出的社會需求,基督教傳教士逐漸超越單純的宗教使命,積極投身於社會服務。他們創辦學校、醫院和福利機構,填補了殖民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二戰之前,基督教組織的慈善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宗教慈善力量,特別是基督教傳教士的貢獻,是早期推動香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在這個背景下,其中一名英國傳教士葉德倫(Mildred Dibden)於1931年來香港,開始拯救及接收棄嬰的工作(她來港不久,曾因感染瘧疾被逼返英,於1936年再回到香港)。她先後開設粉嶺育嬰院及沙田育嬰院(現為香港神託會靈基營,是戰前沙田第二代警署,亦是二級歷史建築)。葉德倫直到1967年,因時局及身體狀況等原因才返回英國,她將沙田育嬰院交由其他傳教士同工改營為學校。葉德倫雖然離開,但又留下傳承在港,亦影響了香港的一些社福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可愛忠實之家。
1960年代初,兩名在沙田育嬰院中協助葉德倫的同工Valerie Conibear及Wendy Blackmur,在探訪其他兒童院後,發現缺乏足夠資源照顧殘疾兒童。當時香港只有少數機構如保良局和東華醫院的一個分部,為殘疾兒童提供服務。她們認為,是上帝正在呼召,於是在1963年決定離開育嬰院,專注於為殘疾兒童建立一個新家園,為此而返回英國接受護理培訓,學習如何照顧嚴重殘疾兒童。
為殘疾兒童建立新家園
1965年6月10日,Valerie和Wendy攜帶大量捐贈物品(如牀上用品、廚房用品和兒童衣物)返回香港,並在粉嶺租下一間平房,正式開始工作。為了更有效服務殘疾兒童及其家庭,二人努力克服語言問題,學習粵語。早期只有幾張舊牀、一些捐贈的家具和簡單的炊具;另外,新的環境與之前沙田育嬰院的寧靜環境不同,周圍充滿麻將聲、狗吠聲和鄰里交談的聲音。儘管如此,她們逐漸適應了這些變化,並通過醫院的推薦,迎來第一批殘疾兒童,這個為他們提供免費照護服務的新基地,就是「可愛忠實之家」(Home of Loving Faithfulness,簡稱HOLF)。
HOLF名字的靈感源自《聖經》指上帝「他的慈愛永不止息,他的信實極其廣大。」但在筆者看來,這亦反映創辦人對生命的看法、對使命工作的態度。今天,香港已發展成國際都會,政府有更多配套,社會有更多資源去照顧有需要的人士。不過,HOLF及背後傳教士們的故事,記錄了香港曾經困難的一段時期,亦提醒我們,過去香港有賴於不少無名有心人進入邊緣群體,救助弱勢社群。
今天HOLF的服務使用者中,最年長的為70多歲,她正是第二名進入HOLF的兒童。在物質富裕的今天,HOLF亦不再是當初的簡陋小平房,因北部都會區的發展,HOLF要遷入政府所批位於大埔的新地方。不過無論環境如何變化,HOLF照顧殘疾兒童的初心,相信仍會繼續堅持下去。
延伸閱讀:「老竇」推動的慈善和教育事業|根本月報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學術 林皓賢博士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