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探索(1)|視藝師語
發佈時間:12:53 2025-04-18 HKT

芬蘭近年教育改革之成功,其中有兩個關鍵的教育概念。其一,以跨領域思維應用在課程設計之中;其二,強調「以現象為本」來解決真實情況的問題或議題為學習的焦點。
延伸閱讀:吳崇傑 - 藝術教育與生涯規劃|視藝師語
前者強調的不止是跨學科(學校的傳統科目:如中、英、數等),而是跨領域——指的是超越不同科目知識範疇的解難及學習,除傳統科目會教授的知識外,還包括未曾學習過的科學知識、原理及資訊科技知識等,為了能夠處理實際的問題,找出對應的「知識」或「智慧方案」。方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具體聯繫,提升對知識價值的重視,從而不會將知識單單作為回應考試而書寫的答案。
故借用以上成功的世界級教育改革作為參照,嘗試將其精神進行一系列的藝術教育探討。由以前名為「美勞科」,到現今稱為「視覺藝術科」,藝術教育已經不同於傳統畫室主要訓練技巧,也並不止表達內在的情感,當中更涉及創造性及文化等概念,但還有一些潛藏在藝術教育的向度仍未被觸及。
延伸閱讀:伍展鴻 - 以3D繪圖與打印技術 傳承唐代髮簪美學|視藝師語
香港的辦學團體當中有不少來自基督教,在一般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之中再加上「靈育」。儘管是基督教學校,也很少提及靈性信仰中的美學維度,一般要在準備成為全職教會同工的訓練或神學課程里面,才有機會接觸得到。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的探究,彼此之間有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抽象的靈性維度,可以藉觸動人心的藝術品所呈現感性或感知體驗,更能理解和把握抽象的靈性思考。反之,藉着認識靈性中的美感向度,能發掘美感中潛藏的生命深度。
《聖經》有言:「心意更新而變化」,變化指向哪一個方向,有賴青少年如何被培育,而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的取向,也為老師提供了一種具有廣度及深度的藝術教育視野,值得進一步探討。電郵:[email protected]
延伸閱讀:梁志芬 - 迷上手工藝|視藝師語
陳國棟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執行委員、明格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統籌、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