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琼 - 教學實驗:從「講課」到「問答遊戲」|苗想teen開

更新時間:18:48 2025-04-24 HKT
發佈時間:18:48 2025-04-24 HKT

2024年10月,我開始在港大校外課程教授社工同事「精神疾病認識」,為期半年。我負責的主題是「廣泛焦慮症和強逼症」。老實說,如果照本宣科講半年,恐怕連我自己都受不了,熱情減退,講書變成例行公事,悶得發慌。

於是,在教了兩次後,我決定「變招」,把課堂變成「問答擂台」,讓學員在「你問我答」中拆解知識。我把microphone由第一個同學傳到最後一個同學,個個都有份,公平公正。

延伸閱讀:苗延琼 - 雪莉的成長故事:連結背後的陰暗面|苗想teen開

首先我請AI助手幫忙,替我精選出最關鍵、最全面的問題,分成「病理」和「治療」兩大戰區。每堂課,全班學員都要「上陣」回答,沒人能躲懶!究竟這種方法妙在哪?

  1. 「即時思考」刺激有趣:雖然主題相同,但每次問答的走向都不一樣,師生都在課堂上進行即時思考,變數之多猶如開盲盒一樣充滿驚喜。
  2. 學生變「主角」:傳統講課,那是老師的獨角戲。問答教學卻讓學員從「聽眾」升級成「玩家」,他們想分心掃手機、打瞌睡也沒有可能!
  3. 破解迷思超高效:當學員回答時,我能立刻發現他們的誤區,一記追問就能修正觀念,比課後改作業快10倍,也令到他們印象更深刻。

為甚麼問答比講課更「入腦」?因為記憶留存率大:被動聽講的內容,學生一周後只記得5%;但主動討論的內容,記憶率高達70%。其次是批判思考訓練:問題像釣餌,勾出學員的好奇心,逼他們自己找答案,而非等我「餵資料」。

延伸閱讀:苗延琼 - 「多巴胺小偷」 :快感陷阱的真相|苗想teen開

事實上,問答教學也許是實踐教育的終極目標,因為問答教學最迷人的地方,是把「標準答案」變成「探索的起點」。當學員習慣追問「為甚麼」時,他們已經踏上終身學習的路了。

這半年的實驗,與其說我在「授課」,不如說我們在「玩一場知識探險遊戲」——而問答,就是最有趣的通關密語!當然老師要有足夠的駕馭能力,在問答過程中把整個主題勾劃出來,也能作出關鍵總結。

由於上課的學員都是成年人,又是在職人士,我不用花時間做課堂管理,而是全情投入問答的探索過程。 電郵:[email protected]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延伸閱讀:苗延琼 - 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苗想teen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