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太極跑 以運動科技提升身心健康|研之有理
發佈時間:14:00 2025-04-30 HKT

人口老化是全球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世界衛生組織預計2030年全球有六分一人口將達60歲以上。聯合國報告亦指出,香港2050年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多做運動,尤其是帶氧運動,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石。
許多運動方式缺乏科學安排,易衍生運動強度不足或過度運動的問題,降低運動的持續性和積極性。長期進行高負荷運動亦可能導致肌骨系統疲勞,甚至損傷。針對長者族群,更需要科學的運動方式來激發參與,保障安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近年與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聯手進行實驗,深入研究運動鍛煉對紓緩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肥胖、骨質疏鬆、失眠等健康問題的作用,並提供科學、健康、有效和安全的運動方案,包括太極健身跑項目。
延伸閱讀:機遇與挑戰 大型語言模型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研之有理
藉科技改善運動表現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良性運動負荷區間,適當的訓練強度才能達到運動效果,而太極跑是提高跑步效率且無傷害的創新跑步法。太極跑基於中國陰陽學理念,着重於跑步過程中即時調節跑速,精確控制心率在靜息與有氧心率最大值之間的變化,以實現高效的心肺鍛煉,同時減少肌骨系統和精神負擔。太極跑講求循序漸進,讓跑步者更容易堅持。起跑時從最低(極陰)心率開始,隨着距離增加,逐步增加心率,再達到安全的最高(極陽)心率,然後心率回歸到每分鐘100次左右,便算完成一次太極跑。

為了驗證太極跑的成效,我的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生物力學分析、生理監測及心理學研究。實驗結果顯示,與傳統均速慢跑或高強度間歇跑相比,同等能量消耗下,太極跑對肌骨系統的衝擊最小,同時能顯著降低高血壓患者的瞬時血壓。
另外,太極跑的低疲勞特性是令運動者能長期堅持的關鍵。作為需要每天服用降血壓藥的高血壓患者,我以前從不跑步,到60歲才開始接觸太極跑。經過3個月訓練,我的運動表現得到大大提升。在均速跑情況下,平均心率下降了每分鐘約10次,以最高(極陽)心率跑時,速度更提高了每小時2公里。堅持太極跑近2年,我明顯感受到跑步時的疲勞感減少,身體狀態亦有所改善。早前我們亦邀請了120名市民進行為期3個月的太極跑實驗,結果他們全部達到均速跑心率下降的目標,且沒有出現肌肉關節受傷的情況。
奧林匹克文化所代表的體育精神,一直引導着人們向着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目標進發,幾乎所有體育運動都是以速度、距離和時間作為勝負指標。理大去年6月舉辦了首屆太極跑邀請賽,開創了以控制自身運動負荷精度來定勝負的比賽。參賽者來自本地、中國內地、意大利、加拿大及澳洲,年齡橫跨23至67歲。
他們以無動力跑步機、跑道跑、公路跑等不同方式同台競技,能控制自身心率最接近目標心率為勝。
太極跑比賽推廣運動
過程中,會利用心率儀和理大研發的監測系統,記錄參賽者跑步的每秒心率數據。結果,一名67歲長者以控制心率和目標值僅差距每分鐘0.21次奪冠。同時,我們亦通過比賽收集了不同國家參賽者的數據,進一步豐富系統的數據庫。
太極跑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不僅為改善心臟健康提供新方法,也展現了運動科技在推動全民健康的巨大潛力。我的團隊會繼續研究和推廣太極跑,讓更多人享受科學運動帶來的健康生活。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理工大學體育科技研究院院長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