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字有不同寫法?異體字是如何產生?|悅讀語文
發佈時間:14:00 2024-06-12
大家曾留意到同一個文字也有不同寫法嗎?例如啟德的「啟」字,左上是一點,而且部件左右並排,可是有些啟字卻寫作「啓」,難道是寫錯字嗎?原來這不是錯別字,而是「啟」的異體字。同一個漢字,也會有幾個不同的寫法呢。
我們生活中會遇上一些漢字,即使是同一個字,卻有幾個不同寫法,這些在正體以外,寫法不同、但意思相同的字,就稱為異體字。究竟是誰創造它們的呢?它們的創造者難道想捉弄別人嗎?先讓身處不同時代的陽光家族成員,示範異體字當初是如何產生吧!
點擊看「異體字劇場」:
異體字非錯字
甚麼是異體字?
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思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漢字。例如「群」和「羣」二字,前者的部件左右並排,後者則上下並排。又例如姓氏「黃」字,有人會把「廿」與橫線分開,也有人把它與橫線融合。
常見的異體字例子:
- 檯枱
- 線綫
- 冊册
- 狸貍
- 洩泄
- 敍敘叙
- 攜㩗
- 蹟跡迹
出現一字多形的原因
古時人們主要通過手寫記載文字,由於書寫差異造成異體字。書法家亦會為了美感,刻意創造新的字形,以行書和楷書為例,行書追求自由流動的筆風,於是書法家便精簡筆畫,造出比楷書簡略的異體字。上世紀一些標牌設計師也為了 讓標牌造型更美觀,在標牌寫上異體字。
一些流行於民間、便於理解的寫法的異體字,稱為「俗寫」,例如由「糉」字而來的「粽」就是其中之一,民間為書寫方便而減省筆畫成「粽」。有些俗寫更取代正寫成為主流,以「為」與「爲」為例,其實頂上有手抓的「爲」才是本來的寫法,「為」是後來出現的俗寫,現在反而較為常用。
異體字例子:
異體字應該統一嗎?
異體字這麼捉弄人,應該把它們統一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應尋求一種通用、約定俗成的寫法,方便學生學習。也有一些研究語言的專家採取開放態度,提倡接受異體字。教育局提供《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裏面的條目也收錄了異體字寫法,序言亦表明字詞表「不是要依樣逐字逐詞孤立地教授,更不能視作測驗考試的量表」。
兩岸三地 寫法大不同
異體字的討論也包括內地簡化字、香港繁體字和台灣繁體字的中文用字差異。由於兩岸三地的官方規範和書寫習慣各有不同,因而較常用的寫法也有不同,以下就是各地常用寫法的例子:
- 裡(台灣)vs 裏(香港)vs 里(內地)
- 強(香港&台灣)vs 强(內地)
- 夠(香港&台灣)vs 够(內地)
文:星島小學學生報《陽光校園》編輯部;圖: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由即日起至6月20日,只要參加「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度調查」問卷,即有機會贏取Panasonic護髮風筒、Casetify充電器、大家樂$50餐飲券等豐富禮品。即點擊https://bit.ly/4csd4qL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