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 平南倭鎮北虜的全能將軍|星島教室

更新時間:13:52 2025-03-24 HKT
發佈時間:13:52 2025-03-24 HKT

眼前明代隆慶年間修築的薊鎮長城,敵台、烽墩、塔樓等,堅固雄偉,難怪被喻為長城的精華。

來到萬曆十年(1582年)當兵,以為邊境無事,可輕鬆度日,誰知在戚家軍中操練,強度高,軍紀嚴,幾乎要了我這種城市人的小命!今天難得不用受訓,可與小倩打掃營房……

評仔收拾營房時,看到一本兵書的空白位置,寫了一首詩,最後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頓時心生仰慕願為邊疆安寧,奉獻一生的作者。

小倩插話:「這是坐在前方的戚繼光,任登州衛千戶時期寫的。那時蒙古俺答汗封貢稱臣,明穆宗(隆慶帝)也開放互市,雙方議和結束紛爭。另外,戚將軍督修的長城亦基本竣工,於是有感生活平靜,渴望再創功業,便以詩明志。」

延伸閱讀:古代「打火機」——火摺子|星島教室


矢志平邊 營謀人事

評仔:「我明白滿腔抱負,卻無可作為的苦悶。話說回來,我相信蒙古願意學乖,多少因為忌憚戚將軍坐鎮邊防。說到底,無仗可打就是好事!」

此時,一名士兵飛奔入營稟報:「內閣首輔張居正大人病危!」評仔和小倩注意到戚繼光面露憂色,便上前攀談:「將軍與張大人關係很好嗎?」

戚繼光眉頭深鎖說:「你們既是我親兵,我亦不妨直言。我能一路征南戰北,全賴三人提拔,並在政治上配合:一者,兵部尚書胡宗憲;二者,同為兵部尚書的譚綸,以及張大人,否則早就抵不住朝廷各方暗箭。可惜,針無兩頭利,前些年,嚴嵩父子失勢,胡大人被牽連倒台,我亦受拖累。若不是當時倭患未除,朝廷用人,我也不能繼續抗倭。如今,譚大人已在早年過身,張大人又……唉!」

延伸閱讀:中國探月夢飛翔|星島教室


蕩平東南 所向披靡

小倩倆知道嘉靖、萬曆兩朝權臣當道,吏治敗壞。縱然能幹如戚繼光,如果朝中無人作後盾,恐怕也舉步維艱;況且,「將在外」向來都是當權者的「肉中刺」。

評仔見氣氛凝重,便轉換話題:「回想嘉靖中後期(1553-1566年)東南沿海倭寇為禍最烈,將軍由山東調往浙江抗倭,起初在城市募兵,質素欠佳,不敵倭寇;後來發現義烏鄉民驍勇,遂加以招募訓練,組成戚家軍,並創出『鴛鴦陣』。」

評仔提高嗓門說:「當中最為人稱道的要數『台州大捷』,一個月內九戰九勝,不但全殲台州倭寇,而且是以傷亡極少為代價,例如:上峰嶺之戰,戰損比竟達驚人的六百六十七比一,堪稱以少勝多的典範。後來幾年,將軍在閩浙幾近是追着倭寇來打,縱使倭寇曾佔據府城,亦旋即被將軍收復。至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沿海倭寇已被肅清。」

延伸閱讀:南宋歷史|文天祥 視死如歸|星島教室


治軍嚴明 無敵戰陣

小倩搶着附和:「我們戚家軍與鴛鴦陣就是致勝關鍵。首先,城市人吃不得苦,我軍只招農民。另外,我軍以賞罰分明見稱,士兵有餉銀之餘,殺敵更會有重賞,以提升士氣。不過,軍法亦相當嚴厲,若有畏敵後退,不僅被斬,同隊均要連坐,好讓全隊培養出同生共死的精神。還有,我軍明確各級職務分配,統一武器裝備規格,令軍隊指揮更有效率。」

「鴛鴦陣由十二人組成一隊,每人手持長短不同武器,各人明瞭自己的攻守位置,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按戰況、地形,全隊可一分為二,首尾兼顧。針對倭刀鋒利,將軍特別研發由竹竿製成的狼筅,還改良了藤牌。士兵日常不止要比武切磋,還要練跑和負重操練。實戰時,就要以五對一的優勢迎敵。」

戚繼光聽着,漸收起愁容。評仔則暗暗讚歎,這簡直是現代化軍隊管理模式,不愧堪稱同時代世界最頂尖勁旅。

評仔緊接說:「解決倭患後,將軍又懷着『大丈夫既南靖島夷,便當北平胡虜』的壯志,奉命北上。抵京後,將軍雖擔任保衛京師的要職,但自覺無用武之地,故很快請求外調到薊遼守邊,專責由山海關到京城的防務。任職以來,蒙古只有零星進犯,都被將軍打跑。從將軍北來僅三年,俺答汗便歸順,可見將軍有多厲害。」說畢,評仔向小倩示意多謝她剛才提點。

小倩報以微笑後補充說:「將軍在北方的歲月,由一名戰略指揮,轉型為軍務管理,主要做了練兵和修長城兩件大事。前者,從南方招募鄉勇到北方訓練,並為應付騎兵,特製了戰車,與火器配合;還改良鴛鴦陣,展現出多兵種協同作戰。後者,即在原有明初徐達所築的基礎上,對河北一帶至山海關的長城,加固及增添設施。」

「好了!聽你倆說了半天,開懷不少,我是時候要巡邏了!」戚繼光邊說邊步出營房。

小倩輕聲問:「我應否提醒他:張居正一死,他隨即被罷官回鄉,晚年拮据,無錢就醫,淒涼病死?」

評仔說:「當然不可。你要知道他怎也逃不了兔死狗烹的命運。他能力太強,威望太高,明廷要他平南鎮北,搾乾價值後,還留他反噬自己嗎?在官場,他的存在顯得其他官員無能,妒忌他的,不把他推倒才怪。我們還是繼續旅程吧!」評仔隨即按下量子槍的按鈕。

欲知評仔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歷史充電間:「倭寇」與「海禁」

明代中期以前的倭寇,以日本無業武士(浪人)為主,行徑如同海盜,劫掠東南沿海。明太祖用圍堵方式應對,實行海禁。

嘉靖朝的倭寇,更多是渴望到海外通商、有中國背景的人,如:王直。海外對中國貨物有龐大市場,明朝原本的朝貢貿易不能滿足需求,沿海百姓見有利可圖,於是走私行商。

所以,倭寇絕跡,除因戚繼光打擊外,隆慶開海令通商合法,亦是主因。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圓玄學院陳國超興德小學老師、教育評議會執委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