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史科2025|中史重回疫前模式 5個溫習及答題宜忌
發佈時間:06:30 2025-04-10 HKT

2025年中學文憑試(DSE)將於4月1日開考。為幫助考生考好DSE,《星島教育》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合作,製作《文憑試選修科攻略2025》系列,請來前線教師撰文講解温習技巧,今日講解中史科。
DSE中史科在4月29日開考,今年共有6807人報考。今日就由九龍真光中學中史科科主任劉雯慧,分享中史科的應試準備。她指中史科今年恢復「非疫情」版的考試模式,即必答部分由疫情調適的甲或乙部20分,回復涵蓋甲、乙兩部的40分題,在此模式下,考生忌只溫習甲部或乙部特定課題,否則於必答題中將無法爭取佳績;她建議考生可按個人「強項」作有系統溫習。以下就是劉雯慧提出的5個溫習及答題宜忌。
5個DSE中史科溫習及答題宜忌
溫習技巧
第一點
宜:以單元形式溫習
忌:偏讀單一朝代或課題
近年中國歷史科文憑試甲部及乙部的選答題中,「跨課題式」題目佔比重較以往大,較少出現單一朝代題目。如2023年DSE甲部選答題「明朝君主集權及清朝民族政策」、乙部選答分別是「甲午戰爭及百日維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考生如只偏讀單一朝代,例如只偏讀唐朝,未有溫習隋朝,或只偏讀乙部鴉片戰爭,未有溫習洋務運動,都有機會未能選題,或在單一選題中只取得一半分數。因此建議考生以考核課程中「單元」作為溫習基礎而非個別課題。
第二點
宜:按甲、乙部個人「強項」系統化溫習
忌:偏重甲部或乙部
本屆中國歷史文憑試首次恢復「非疫情」版的考試模式,即必答部分由疫情調適的甲或乙部20分,回復涵蓋甲、乙兩部的40分題;至於選答部分,甲部、乙部各設3題,考生需要於各部分選答1題。按此考核模式,考生忌只溫習甲部或乙部特定課題,否則在必答題中將無法爭取佳績。建議考生可按個人「強項」作有系統、按時序的溫習,如個人強項在乙部的戰爭、改革與革命單元,可集中仔細溫習個人「強項」,同時亦需要簡略溫習其他乙部課題,以避免於必答題中失分。
第三點
宜:溫習卷二重點課題
忌:「放棄」卷二
教育局於24年5月公布高中中國歷史科調整方案,25/26學年文憑試開始,考生可選擇只應考卷一,不考卷二選修部分。卷二選修對史實仔細程度、作答的靈活性及資料運用要求較高,即使在調整方案出爐前,過往亦有不少考生只集中溫習卷一,放棄卷二。然而有3點值得留意,其一,調整方案適用於25/26學年文憑試,非本屆文憑試;其二,卷二佔分30%,在考評分數比例未有修改下,「放棄」卷二令考生未能奪取5級或以上的成績,無疑規限了個人於中史科的表現;其三,在筆者教學經驗中,發現少部分同學卷二掌握較卷一佳,成績亦較卷一佳,因此建議考生如出現未有足夠時間溫習的情況,可於卷二「史實大海」中,花更多時間於個人較強的課題上,另一課題可「放輕」。
答題技巧
第一點
宜:操練常見題型
忌:忽略短答題
除了「跨課題式」題目佔比重較以往大外,近年中國歷史科文憑試亦出現不少4至6分「短答題」,亦出現1至2分填充及選擇題,尤其於必答題較常見,如2024年卷一第一部分中,有關「安史之亂」的問題,便以選擇題形式,考核考生何人促成胡人任節度使的改變;第二部分選答題亦以6分題,考問」英法聯軍之役」出現的成因。事實上,時有考生因短答題分數較少而忽略操練,只集中10至15分題,惟筆者需要提醒考生,近年短答題分數比例已大大提升,建議在最後階段加強個人短答訓練,如: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如何鞏固政權;漢武帝新經濟政策如何與民爭利等,亦可閱讀教科書中註釋,以防於填充題中失卻分數,勿以分少而不溫。
第二點
宜:多閱讀不同類型史料
忌:只背誦而忽略資料
90%以上的題目皆會有「根據資料」提問字眼,近年亦出現不少「根據資料一,回答下列各題」或「承上題」的分題提問形式,考生必須仔細閱及分析資料,如2024年卷一第二部分選答題,「英法聯軍之役」的資料三,只提及「割地賠款及內河航行權、領事裁判權、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影響,如考生只著重背誦各方面戰爭帶來的影響,便會減少其他題目的作答時間及該題評分的分數層級,因此建議考生宜用更多時間分析各題的資料內容,最後階段多閱讀漫畫、數據、地圖、相片等不同的史料。
中史科評核模式
部份 | 內容 | 比重 | 時間 |
公開考試 | 試卷一:歷代發展,分甲、乙部 | 70% | 2小時15分 |
試卷二:歷史專題,設6單元 | 30% | 1小時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