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建大學城助解人才荒 理大料港深可互補優勢 打造「科技走廊」

更新時間:06:00 2025-04-08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04-08 HKT

特區政府2021年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助力香港於「南金融、北創科」的新布局下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今年財政預算案亦在北部都會區預留約90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及助理主任吳池力博士接受《星島頭條》專訪時表示,建設北都大學城有助解決香港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人才短缺與教研空間不足等問題。

崔永康表示,香港擁有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的地位,而與香港往來密切的深圳,亦是內地改革開放的前沿,雙方可互補優勢。同時,香港的專業服務如教育、醫療、金融、法律、會計、諮詢及社會服務等,可為北都企業和項目提供高品質支持,幫助香港及內地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亦曾建議,政府可將公共資源和各項經濟要素向新界北部地區快速匯集。

為創科發展提供足夠場地

崔永康又表示,中心早在2023年建議將大學城發展為一個集教育、文化、研究和創新於一體的綜合性國際教研平台,吸引全球頂尖學術和科研人才,以便打造國際教育中心,並促進產學研無縫合作。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北都建設大學城不僅強化人才與知識產出,同時有助解決香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短缺與教研空間不足的雙重挑戰。

吳池力相信,新校區有利中心的研發工作對接大灣區的產業鏈和市場。他又指,中心幫助大學推動產學研合作,鼓勵大學師生孵化培育高科技企業,因此對實驗室、中試場地、辦公空間的需求非常迫切,未來可以充分利用北都新校區,為創科發展提供場地支持。

未來發展可聚焦產業協同

崔永康表示,北都在創新技術和智慧城市發展等領域擁有優勢,特別是在未來與大灣區合作方面。這使北都和大灣區城市群的創新技術產業一同聚焦科技前沿領域,如建設及開展中醫藥中央研究平台、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國際數據中心、超級計算中心、區域教育樞紐、北都大學城、低空運輸技術研發中心等。

吳池力亦指,未來北都發展可聚焦於「產業協同」,通過深化與大灣區城市的產業鏈分工,結合香港的科研優勢與深圳的製造能力,打造跨區域科技走廊。根據政府估計,新開發的土地將創造約5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有望吸引更多的外來專業人才和年輕人,帶動消費支出,促進經濟活動增長。

籲政府社區為本模式發展

崔永康建議,政府在規劃北都發展過程中可參考ESG(環境、社會與管治)指標三方面,其中環境保護方面,可推動能源效率建築設計,增加綠色空間,並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社會責任方面,可提供可負擔的住房選擇,投資於教育和醫療基礎設施,以及支持社區參與和社會公益項目;此外,治理方面可加強決策過程的透明度,保障公眾參與和回饋機制,讓各利益相關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並確保公眾意見得到及時反饋和落實。 

吳池力則指,建議政府應以社區為本的模式建設北都。在發展新產業的同時,整合各類設施,由指定的社區服務提供者集中管理,從而更好地滿足居民多樣化且不斷變化的需求,帶動整個北都社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另外,為最大化發揮大學城的影響力,需打造強大的大學及科研機構與各產業界別合作夥伴關係;並結合北都建設,採用更多新技術,從而快速培育和引進更多優秀科技企業。

金融破浪系列:

第一期:老鋪黃金來港上市變「股王」 知名度大增 鋪路拓海外市場 吸納金融客

第二期:重慶綠色科企落戶香港 靠科技園拓國際客源 「僅一年已參與10次大型展覽」

第三期:DeepSeek引領港股價值重估 單季升逾15% IPO市場回暖 券商乘勢推「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