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香港盛產狀元 IB成績最好 摘優率最低是它
發佈時間:07:00 2022-07-21 HKT

踏入七、八月,最多本港中學生應考的三大高中考試,即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DP)、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及俗稱「英國高考」的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考試(GCE A-Level)陸續放榜,有多少頂尖學生能一登龍門成為狀元,依舊是焦點所在。今期《親子王》分析近年數據,發現香港盛產IB狀元,以二○二一年為例,本港IB學生成狀元比率達百分之七點五;想在GCE A-Level摘A*亦非難事,比率達一成九,反觀DSE則是摘優率最低的考試,成為狀元的比率亦僅得百分之零點零一六,能成為「超級狀元」更是萬中無一。
香港每年約有二千二百名學生應考IBDP,二○二一年放榜當天有一百三十人考獲四十五分滿分成狀元,經成績覆核後,狀元數目進一步上升至一百六十六人,今年則有九十三人考獲狀元;GCE A-Level方面,全港每年約有一千人應考,名牌大學如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要求考生考獲三至四科A*,以英國本土為例,考獲三科A*的狀元比率約為百分之六點九。DSE方面,截稿時距離今年放榜還有兩天,翻查二○二一年資料有七名七科5**狀元,其中三人在數學延伸部分亦考獲5**,成為「超級狀元」;若以學科為單位,中、英、數等主科考獲5**的比率,約為百分之一點三。
隨着本港近年出現移民潮,不少家長正在深思子女的升學前路,無論打算留港升讀本地大學,抑或計畫負笈海外,一張亮麗的成績單,實為能否考入心儀大學「神科」的關鍵。《親子王》為讀者找來中學校長、升學專家,拆解不同考試的要求及致勝之道,家長及學生可從中偷師,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制及考試。
IBDP多狀元 原因大拆解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簡稱IBDP)是一個全球認可的國際性考試,由 IBO(國際文憑組織)設立,每年總考生人數多達十七萬人。本港早於十多年前已有學生報考IBDP,近年愈來愈多直資名校及國際學校引入相關課程,每年約有二千二百名本港考生應試,不論是狀元數目,抑或平均成績,均是國際上首屈一指,傳統直資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去年更憑整體平均分四十三點三分(四十五分滿分),被評為全球頂尖IB學校榜首,拔萃男書院以四十三分緊隨其後,排名全球第二。
本港學生愈戰愈勇,令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希望子女修讀IB課程;不少精英尖子更「跳船」棄讀本地高中,改讀 IBDP,希望有足夠實力挑戰狀元寶座。另一邊廂,不少私立及直資新貴陸續加入IB行列,包括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等,再加上英基學校協會轄下多所學校、德瑞國際學校、漢基國際學校等實力雄厚的國際學校,在IB教育上已有多年經驗,這些學校有足夠資源支援學生,指導及協助學生在考試及論文寫作上勇奪佳績。

透過面試篩選考生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今年是第三屆應考IBDP,該校校長譚國偉直言,IBDP學科最高成績級別Level 7,比DSE摘5**容易,若想在大學讀「神科」,高中選讀IBDP或較易考入心儀的大學課程。「不單止是狀元,考到四十三、四十四分,神科都好大機會收,比率一定較DSE考生高。」 因此吸引不少尖子選讀IBDP。
譚國偉指出,該校去年出產三名IB狀元後,令報讀相關課程的學生大升一至兩倍,但直資學校最多只可有三成學生修讀IB課程,校方會透過面試、班主任推薦、成績、 學生的國際視野等方面,挑選合適的人選入讀。「我們不希望出現失衡的情況,亦不想成績較好的學生一窩蜂湧去讀IB課程,所以會面試以了解學生的性格、學習態度是否適合。」譚國偉舉例,如學生學習主動性強、 喜歡與他人合作做project、希望到外國升學都較適合IBDP;反之若學生專注自己讀書、純文或純理科較出眾,則適合應考DSE。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過去兩三年肆虐全球,不少國家封城、學校停課,對學生支援略有不足。反觀香港的疫情雖然同樣反覆,但學校支援充足,Zoom等綫上學習活動靈活,令香港學生更勝一籌。以二○二一年為例,IBO讓全球學生選擇考公開試,或綜合校內評核及預期成績評核,由於香港疫情不算嚴重,全部學校選考公開試,加上考試比較容易取得滿分,香港最終出產一百六十六名狀元,數目破歷年紀錄。


IBDP「成績通脹」 拉高Non-JUPAS神科收生水平
近年本港IB狀元大豐收,大家為狀元欣喜同時,不少人擔心「成績通脹」(Grade Inflation)引伸的問題,因IB學生須循Non-JUPAS(非聯招)方式報讀本港大學,醫科、環球商業管理等大學「神科」學額有限,大學常在IBDP放榜前給予學生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二○二一年本港IB狀元數目激增至一百六十六人,許多狀元選讀「神科」,變相拉高「神科」的收生水平,今年大學給予應屆IBDP考生有條件取錄時,所須分數或較以往高;距離取錄條件僅一、兩分的「邊緣」考生將更受影響,相信較難博入熱門大學課程。
本港八所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其大學一年級學額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個,撇除聯招取錄,料有約二千個學額撥予非聯招,取錄持有IBDP或GCE A-Level等海外學歷的考生及副學士畢業生。在IBDP考獲佳績的尖子人數水漲船高,除了有條件取錄的門檻上升外,「狀元貶值」亦令大學深思,除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外,考生還須展示其他非學術才能,例如課外活動、體育藝術、義工服務等表現,讓校方作整體考慮,以取錄在各方面表現均屬優秀的學生。
文:佘君儀 圖:佘君儀、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路透社
延伸閱讀
【親子升學】傳統穩陣之選 港人移英GCE A-Level重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