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靜觀十分鐘訓練腦部情緒管理 學校靜觀課培養學生正念︳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00:09 2023-09-19
該如何引導小學生,對當下呼吸、身體的感覺有覺知?原來殊不抽象,老師利用遊戲,教導學生「觀身體、觀聲音、觀呼吸」。外國早廣泛將靜觀應用於不同範疇,像輔導、情緒治療等,令人心安頓,提升正念 — 正是當一個人注意自己正在呼吸,每一個步伐,甚至食物進入口腔吞嚥的過程,那是覺察力:為甚麼一個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源於自己未意識自己正在做甚麼。
一呼一吸孩子都要安住躍動的心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約於2017年開始,已將半小時的靜觀課引入常規心靈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正念。疫情期間確實發揮其作用,校長方子蘅指出,就算網課亦從不間斷靜觀修習;恢復全日實體課,如常每天早上都有靜觀練習。「午膳時有mindful eating,早已將靜觀深入同學整個生活裏,還包括家庭生活。」她指,當重返校園,見到學生很快進入(上課)狀態。「靜觀,是送學生一道『隨意門』……這個情緒管理內置了,那是一個內置的隨意門。靜觀或懂得做呼吸練習呢,對小朋友而言正是隨意門。他可以在感到不開心、有些激動、憤怒時,於那個緩衝區提醒自己。
學習「境亂.心不亂」
方子蘅強調,就算外在環境如何,惟學生只要認清情緒,才能思考下一步怎面對。「當社會紛亂的時候,如果只是主張逃避,是不會覺察到身處環境,有甚麼資源也不懂,思維只會困住了。」她想學生知道境亂,心不亂。「無論外在環境、家庭環境或是在貧困之間,外境有多亂,第一樣要知道是心不可亂。」學校去年九月重新裝修命名為「心薈」的圖書館,配合閱讀、五感、情緒管理及AI科技,讓學生在療瘉的空間閱讀。而學校稱作「式宏家」也是該校重視的環境教育:小息看水母;圖書館是綜合活動的地方,有大型投射屏幕,學生可在虛擬戶外環境下打坐等。「有一種氛圍,有一個環境讓他已經進入了一個心流的狀態。」
細路每日靜觀十分鐘 專注當下覺知
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饒方莉過去數年積極舉辦「童心苗靜觀小組」教大人、小朋友修習靜觀。「我想在心理學的角度,着重的是後天怎樣培養一些人。縱然先天自己容易不開心、焦慮,或者後天遇到很多壓力,但我們總有方法去幫自己平衡、管理(情緒),教我們『倒水』不要那麼容易滿瀉……就是我們臨牀上情緒的病症 — 正是你怎樣看一件事,而有怎樣的情緒。」
訓練前額葉助情緒管理
近年學界引入靜觀文化,幫助學童調適情緒。饒方莉解釋,持之以恆的練習靜觀能幫助腦部前額葉啟動。「好像是大腦的CEO,可當是一個總統籌的一個部分,負責情緒管理、計畫、執行功能等……所以,當持續練習靜觀的時候,這個部分和腦神經連接更多,會愈來愈強的。而我們看得到在腦內個杏仁核,當你情緒不好、失控、很激動的時候,中間那個杏仁核會『亮燈』,會愈來愈多情緒。而由上而下其實你的腦部就會有一些我們叫做pathway,即是會幫助你穩定情緒。」
所以,靜觀可幫助兒童,儼如生理系統上,訓練腦部情緒管理。「當你沒事幹的時候,多練習前額葉功能。其功能好,還包括有專注力,可幫助自己更專心做事;所以功能強了,當你有情緒開始『亮燈』的時候,是可以快點平靜下來。」她補充,外國研究早發現,任何人持之以恆每天練習靜觀,兒童10分鐘,成年人20至30分鐘,已可以訓練到腦部前額葉的功能更加好,有助管理情緒。
日常Mindfulness
不要以為Mindfulness(正念)屬於宗教層面的心靈修行,兒童亦可輕鬆掌握,如饒方莉便跟孩子玩遊戲、不同的呼吸練習、身體掃瞄等。「靜觀是我們觀察這一刻,此時此刻去留意自己的狀態,包括你的情緒, 想法,身體狀態。最重要是學習,不要加任何批判。」過程中,她教小朋友吹波、吹蠟燭時呼吸練習,還有靜觀步行等。「吹不同的東西,有時拿些顏色出來在紙上吹成一幅顏色畫。」五歲的小朋友其實已可以修習。「很難要一個五歲的,坐着不斷跟你呼吸,不過,扮不同動物,如大象、長頸鹿、海豚呼吸,他們會明白多了。」
文:羅惠儀
圖:蘇正謙、何健勇、羅惠儀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Innovator Farm(陳彥君訪問)
相關文章︳給兒童好好上一課情緒教育 「先處理心情 後處理事情」︳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小孩也會有壓力?有這4個徵狀或壓力爆煲!家長必學3個方法助孩子解壓︳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兒童心理︳孩子扭計如何處理?家長要識4步溝通法 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相關文章︳子女管教︳小朋友做到這3件事反映父母教得好!識「道歉」是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