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活動助孩子認識中國文化 傳統技藝課外活動:川劇變臉/毛筆書法/詠春︳親子熱話

更新時間:19:21 2024-01-31
發佈時間:19:21 2024-01-31

農曆新年是一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但對現今孩子來說,新年或許只是一個「𢭃利是」的日子,未必知道當中意義。其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當中包括不少傳統技藝及價值,若然你在苦惱為子女安排甚麼課外活動,這次介紹的活動可讓孩子學習一門技藝之餘,亦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入了解。

認識中國文化活動1:川劇變臉 為孩子帶來視覺衝擊

變臉源於川劇表演的一部分,有近200年歷史。「當初出現是因為希望誇張化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變臉師傅韋飛雄介紹道。歷史之外,臉譜之所以會令人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當然少不得其標誌性的圖案及顏色,包括藍、黃、紅、綠、白、紫、黑,每種顏色都代表着不一樣的情緒;以及三塊瓦臉、元寶臉、神怪臉、歪臉、整臉、六分臉、十字門臉等獨有的花紋。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韋師傅從事表演超過2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獲邀到某所學校演出,同學們興奮的表現令她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展開到校宣傳之旅。「不只是單單看一場show就算。」她認為變臉只是中國眾多傳統文化項目的其中一個孩子,算不上主角,而中華文化這個母親則集合了很多的民間智慧。

表演前會有15至20分鐘簡單講解,包括變臉的來源、臉譜的顏色、變臉的手法,然後再看表演,這樣會有更深刻的印象,最後更會邀請部分同學上台參與。從理論到實踐,逐步讓學生認識變臉這項文化藝術。

將韋師傅手上的中 式臉譜模型與左上方於外國講買的臉譜作對比,已經能夠看出明顯分別。(圖片來源:《親子王》)
將韋師傅手上的中 式臉譜模型與左上方於外國講買的臉譜作對比,已經能夠看出明顯分別。(圖片來源:《親子王》)

用變臉作為切入點讓孩子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韋師傅認為其生動有趣的演繹方式、對視覺上的衝擊,能夠更易勾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而變臉對他們來說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基本上學五至八分鐘已經能夠知道左右手要做甚麼動作。」她表示學習變臉毋須特定條件,只要認真對待這門藝術。「當然,小朋友以往有學過中國舞、雜技、武術、體操等活動,身體的柔軟度和協調能力較佳就會更易掌握。」針對不同能力、程度的學生,可以簡化動作或放慢教學的速度,給予耐性,因材施教,一樣可以做得到。她指自己教過最小的只有九歲。「從小學習變臉能夠鍛煉孩子的毅力,因為一個動作要做得精、能夠上台表演需要經過不斷重複的練習。」

容許學生發揮創意,在 臉譜畫上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加入個人風格和元素,也是引起他們注意的方法之一。(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容許學生發揮創意,在 臉譜畫上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加入個人風格和元素,也是引起他們注意的方法之一。(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認識中國文化活動2:毛筆書法 認識漢字演變

得閒寫字創辦人黃桂嫻(Emily)表示學習書法,可以從不同書體中認識文字演變。「最早的文字是二千多年前寫在動物骨頭和烏龜殼上的符號,稱之為甲骨文。而寫在青銅器上,便成為金文。之後從漢朝開始,陸續發展出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它們獨立發展,每個大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書寫風貌,例如漢朝是隸書發展最鼎盛的朝代、楷書到了唐朝被皇室高度推崇。同時各種書體又互為影響,隸書影響楷書、草書的出現,行書又從楷書、草書而來。可見,學習書法不但涉及文字演變,還涉及朝代,對中國歷史也有更多認識。」她指四、五歲就可以學習毛筆書法。「剛開始建議接觸偏圖像的內容,例如畫圓形和描摹動物外形,是訓練小肌肉發展的方法,為之後學習用毛筆寫字打好基礎。」

得閒寫字創辦人 黃桂嫻(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得閒寫字創辦人 黃桂嫻(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至於應該先學哪一種書體,她建議先學習隸書,因為筆法較其餘幾個簡單,學完便能掌握基本用筆技巧,轉而學習楷書更得心應手。行書和草書不適合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小五或以上的小朋友可以適度地接觸行書、草書,豐富其書法技巧和理論的認知。

 

認識中國文化活動3:詠春以柔制剛 學習儒釋道思想

談及詠春,大家第一印象或許會想起葉問,卻甚少人知道這是一套女性拳法。詠春攻房創辦人林逸鴻師傅以詠春的中線理論為例,詠春大部分的攻勢及防守均集中於中線的人體弱點,如人中、眉心、喉嚨,讓詠春可以用最直接的攻勢、最少的力氣擊倒敵人;並以正身打法為主,着重雙手的高度協調及應用,以達至消打合一、攻守同時。當中更蘊含借力打力、以柔制剛的技巧,因此男女老少都適合。「我教過最小的只有四歲。」他表示能作簡單溝通就已經可以開始學習詠春。「當然六歲或以上會更好,因為手腳協調性相對較好。」四至五歲的小朋友一般會做一些體能動作,如開合跳,以增加其手腳協調性;亦會練習一些基本功,如怎樣開詠春步法、握拳及出拳,讓他們之後更容易學習詠春的內容,更會玩一些遊戲加強他們的敏捷度、靈活性、反應速度及協調性。

四至五歲的小朋友會先教步法、握拳、 出拳等基本功。(圖片來源:《親子王》)
四至五歲的小朋友會先教步法、握拳、 出拳等基本功。(圖片來源:《親子王》)

林師傅指詠春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其中一部分,因此承載了許多中國傳統價值觀和哲學理念,包括儒釋道。「以詠春的其中一套拳法『小念頭』為例,當中就含有佛家的寓意。小念頭是初學者的第一套拳法,寓意學習者念頭要小,專注於眼前看似簡單的動作,靜心練習,做好拳法要求的中線及朝形(正面面向對方)。以前流傳下來的拳訣都會警戒初學者『念頭不正,終生不正』,不要想着學完之後,要打低別人。」而詠春講求的以退為進、以靜制動等概念與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水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道德修養和教化,詠春同樣強調武德的培養,學習如何尊師重道。「徒弟會尊稱我做師傅,而不是叫我阿Sir、老師或教練,學員之間都會以師兄、師姐、師妹、師弟稱呼對方。又譬如上下課要敬禮,入門見到我的時候要喊師傅早晨或午安,再來個抱拳禮。當我指派師兄或師姐帶領他們練習的時候,師弟、師妹就要先畀禮以示感謝。」儒家強調「克己復禮為仁」,所以除了教功夫外,亦會教他們待人接物。

上堂之前先要向師傅抱拳敬禮。(圖片來源:《親子王》)
上堂之前先要向師傅抱拳敬禮。(圖片來源:《親子王》)

早年電影《葉問》帶動了詠春的功夫熱潮,有不少小朋友通過電影認識詠春和葉問師傅。當中講述抗日戰爭,認識中國歷史之餘,家長在陪孩子觀看時也可淺述戰爭帶來的後果,同時讓他們明白學習詠春除為了強身健體,也可以保家衛國。「通常看完電影小朋友都會有興趣,家長可以在網上搜尋哪裏有詠春班,約試堂,讓小朋友親身體驗。」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師傅的教學內容及方式都會有分別,如較為傳統的會集中教套路,一些新派的則會加入不同元素,包括體能、基本功、對打練習,甚至用遊戲形式,加強孩子的學習動機、左右手協調、反應速度及溝通技巧。除了試堂,家長在報名前可以詢問師傅是否有相應的教練牌照及SCRC(性罪行定罪記錄查核)、會否有考試並派發證書讓小朋友有學習目標等,亦不妨考慮有固定館址的師傅。「最重要多了解小朋友的想法及感受,因為學功夫需要持之以恆,可以與孩子約法三章,學完後要回家練習,也可以叫小朋友教自己,讓他們回憶堂上所學的動作、招式。」

有一定基礎後, 便可以進行對打訓練及嘗試接觸木樁。(圖片來源:《親子王》)
有一定基礎後, 便可以進行對打訓練及嘗試接觸木樁。(圖片來源:《親子王》)
有一定基礎後, 便可以進行對打訓練及嘗試接觸木樁。(圖片來源:《親子王》)
有一定基礎後, 便可以進行對打訓練及嘗試接觸木樁。(圖片來源:《親子王》)

 

聖公會呂明才小學「龍騰喜躍賀新春」中華文化日

每逢鄰近農曆新年,不少學校都會舉辦中華文化日,聖公會呂明才小學今年以「龍騰喜躍賀新春」為主題,涵蓋多元傳統藝術及歲時風俗,包括古彩戲法、武術與中國舞蹈表演,及深受學生歡迎的賣懶、寓意食品攤檔等,在認識傳統習俗的同時,也透過運用代用券學習理財概念。而在新春攤位遊戲及中國工藝製作中,學生體驗猜燈謎、剪紙及皮影戲偶製作的趣味,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對國家非遺項目的了解,珍惜並傳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古彩戲法與中國民族舞蹈表演,引起學生對中國傳統習俗及文化的興趣,增加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古彩戲法與中國民族舞蹈表演,引起學生對中國傳統習俗及文化的興趣,增加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學生體驗中國民間剪紙製作的趣味,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學生體驗中國民間剪紙製作的趣味,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文:林詩敏

圖:潘煒行、林詩敏、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街坊、學界撐足90年傳統鞋舖走下去 步陞鞋業擋潮流衝擊:「最緊要有口碑」︳親子專訪

相關文章︳「平民」出身讀牛津劍橋一樣得!Ben Sir:「世上有種窮叻人」專訪4個追夢的牛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