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應孩子壞心情?豐富孩子情緒詞彙庫 做個情緒好管家︳SEN學堂
發佈時間:16:26 2025-01-15
「你仲喊?好多人望住你,好醜怪喇!」、「喊解決唔到問題,你快啲收聲喇!」、「好喇!已經唔痛喇!即刻收聲啦!你係男仔嚟㗎!」,家長有沒有類似經驗,孩子在公眾場合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發脾氣、大哭大叫,實在讓家長尷尬難堪。有時家長當下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往往忽略了回應他們的情緒。而孩子為了討好父母,或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成為「乖孩子」,久而久之影響他們的情緒健康。要徹底解決問題,家長要先認識和接納孩子的情緒,繼而讓他們學習表達和處理,做個情緒的好管家。
了解孩子的身體需要
當孩子身體不適或有生理需要時,情緒便容易爆發和起伏。因此,當家長看到孩子情緒爆發時,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是否因疲倦而想睡覺?疲倦了想坐下休息?肚子餓要吃東西?肚子痛還是皮膚痕癢?如果只是身體不適或生理需要,在許可的情況下,家長可讓孩子休息或吃點東西,以紓緩他們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街上鬧情緒時,家長往往感到無奈和無助,當下只會有一個焦點,就是處理孩子的行為和暫停孩子爆發式的情緒,例如「收聲唔好喊!」、「好小事啫,唔好唔開心啦!」、「再發脾氣就乜都冇得玩!」、「數三聲就要收晒喇!」。雖然這些方法間中能湊效,可是孩子的情緒卻被否定了。因此,鼓勵家長可先嘗試接納和認同孩子的感受,例如孩子因為下雨了未能到公園玩而大發脾氣,家長可先了解和表達孩子的心情:「我知道因為落雨唔可以去公園玩和野餐,你一定很傷心和失望了!」當孩子在交通工具因疲倦而哭鬧,你可以嘗試說:「原來爸爸媽媽陪你玩了一天,你已經好攰喇,現在唔可以瞓覺休息,你覺得很嬲和辛苦。」這樣回應除了令孩子覺得窩心,也會讓他們感受到被明白、關心和重視。如果之後有同樣的情緒,他們也能夠放膽表達出來。
讓孩子分享情緒
當孩子感到被理解和關心,往往情緒可以慢慢緩和,並在家長陪伴和引導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過程中,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擁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亦可以透過簡單的問題引導孩子分享想法,如:「你是否覺得⋯⋯?你的意思是⋯⋯,對嗎?」過程中,無論孩子所說的是否正確和合理,家長當下需要盡量忍耐,對孩子的情緒表示尊重,不需急於回應和說道理。因為當家長一開口,孩子便難以表達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或是為了迎合家長而唯唯諾諾。
家長需明白,情緒從來沒有對與錯之分,問題是能否用合宜的方法表達和處理情緒。所以,家長要教導孩子平伏情緒的方法,例如:「爸爸知道你跌倒了有點痛,讓爸爸攬下你、關心你、陪伴你處理傷口。」、「剛才不小心推倒你的積木城堡,媽媽知道你有點嬲,對不起!不如我們一起喝果汁後,我陪你再砌過,好嗎?」、「嘩!原來你到公園玩很興奮,假如你能控制情緒和行為,大家會玩得更安全和開心,我們可以先緩步跑,冷靜下自己先。」家長當然可讓孩子提議其他方法,亦可與他們商量。彼此表達,一來讓孩子學習處理情緒的不同方法,同時讓他們理解社會的規則,如到遊樂場玩要排隊、公眾地方不可喧嘩等。
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內疚、尷尬、失望、羞恥、沮喪等詞彙,都是比較抽象的情緒。如家長期望孩子能夠表達情緒,先豐富他們的情緒詞彙庫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鼓勵家長陪伴孩子閱讀不同的情緒繪本,如《彩色怪獸》、《生氣王子》、《愛哭公主》,讓孩子透過故事內容和角色,認識不同的情緒、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及認識情緒出現時的身體反應,再彼此討論處理複雜情緒的方法。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你們的行為和情緒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會觀察、模仿和學習,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穩定的情緒表現,孩子便能在較和諧的家庭氣氛中成長,促使他們心理發展更健康,幫助孩子做個情緒好管家!
文:江淑玲(香港家庭福利會 —— 小荳芽駐園社工計劃駐園社工)
圖:PhotoAC、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ADHD學童面對學習和社交溝通困難 家長如何陪伴?附7個小錦囊︳SEN學堂
相關文章︳音樂治療助SEN孩增強記憶力和語言能力 4個方法將音樂治療融入生活︳SEN學堂
相關文章︳免費兒童遊樂場的共融之路 共建共融遊樂空間7大設施︳SEN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