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童亮計劃同心貼近童心 兒童節聆聽和回應兒童心聲 一起了解賽馬會童亮館!
發佈時間:07:15 2025-04-03 HKT

4月4日是兒童節,談起這節日,許多人都知道起源是為了提倡保障兒童權利和改善他們的生活。而在香港,小朋友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兒童節的意義,也許是提醒我們再一次反思,何謂對兒童最「好」的?小朋友最需要、最想要的,是否受到尊重?趁著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看看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的賽馬會童亮計劃KeySteps@JC(下稱「童亮計劃」)如何召集社區、學校、家長等各界,齊齊聆聽和回應兒童的心聲,同心貼近童心!
不只停留在「聽」!
「我希望學校增加的好玩設施是……」「我心目中最想看見的餐牌是……」「我最想收到的兒童
餐玩具是……」去年分別於五區舉辦的賽馬會童亮嘉年華(下稱「嘉年華」)之中,就曾邀請社區中的兒童就以上問題發表意見,因應其不同能力及喜好,以不同形式去收集他們的聲音,包括錄音、藝術創作、肢體語言等等。有別於一般課堂創作活動,童亮計劃收集兒童建議,絕對不僅停留於聽聽就算,而是要提供一個平台,與小朋友一起建構心中所想,把想像變成現實。

兒童為本的社區服務
為甚麼要搭建這個平台,讓兒童與大人合作共建看得見的成果?這便要從「童亮計劃」名字背後理念說起。計劃聯席首席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許娜娜教授表示,「童亮」二字體現了兩個層面意義﹕希望社會中的每個兒「童」都能發光發亮,獲得良好發展;同時強調這是一個社區計劃,各界要「同」心支援兒童共「同」成長。

至於英文名稱KeySteps@JC的含義,許教授引用最新醫學研究解釋,兒童出生後首兩千天,即0至6歲,是其成長的關鍵一步。兒童在這階段極度依賴其照顧者、家庭、學校和社區。童亮計劃倡導各界之間的緊密合作,為0至6歲兒童提供全面而適切的支援,並強調「兒童為本」,了解兒童的發
展需求,尊重和聆聽他們的聲音。「大人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兒童身上,但其實兒童最清楚自己真正需要。」
賽馬會童亮嘉年華以不同形式收集兒童意見,包括錄音講述自己心目中最好玩校園、以藝術創作表達「兒童友善餐廳」的意見,設計實現符合兒童視角的餐具、餐牌、玩具和甜品,其他收集意見方式還有投票、肢體動作等。
點擊圖片瀏覽封面故事內容:
提倡「兒童賦能」概念
受國際認可的《兒童權利公約》強調兒童的「參與權」,提醒與兒童相關的事務都應充分聆聽兒童聲
音、諮詢其意見、並給他們參與機會,這亦是童亮計劃倡議的「兒童賦能」。許教授說﹕「我們都希望小朋友能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個體。若他們小時候缺乏表達、做選擇、推動和處理事務的機會,長大後如何能具備相應能力呢?」

其實「聆聽兒童聲音」於日常生活上也可以簡單的做到。由兒童的生活經驗開始,讓他們有豐富的
親身經歷,在經歷的同時多與他們交流想法,在切合他們能力的前提下盡量讓他們提出意見及參與做
決定。例如家長可與孩子一起討論週末行程,邀請孩子表達想法,如孩子所想未必能即時實行,家長
可先與子女分享自己的考慮,再商討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聆聽」必須不加以批判地接納,以及認真地考慮及跟進,是一個互動的溝通過程讓大家達成共識,而非只是單純的聽取意見由成人決定接受與否。
同心將想像變實體
基於「兒童為本」的理念,童亮計劃在五區建立賽馬會童亮館(下稱「童亮館」)。五區童亮館於去年11月至12月間,在其所屬社區舉辦以「聆聽兒童聲音」為主題的嘉年華。事後透過連繫學校、餐廳等社區伙伴,並與兒童合作,把嘉年華收集得來的意見具體呈現,建構兒童心目中的「好玩校園」、「兒童友善餐廳」。
其中賽馬會童亮館(沙田)受嘉年華所收集到的意見啟發,與區內學校攜手以小朋友聲音打造好玩
校園,過程中童亮館職員藉各種資訊及活動拓寬兒童體驗、激發兒童想像、引導兒童表達,並到校協
助兒童進行討論,再提供資源讓學校可以將兒童的想像實現,包括安排製作公司按照設計做成實物,
並到校向兒童解釋作品在實際製作時要調整的地方,充分尊重兒童。這體現了「兒童賦能」的過程,
令兒童知道他們可以表達意見,他們的意見不但會被聆聽和接納,還可以改變環境,令周遭變得更
好。
點擊圖片瀏覽封面故事詳情:
跨專業協作承托兒童成長
除了強調兒童為本,童亮計劃另一特色是採用「醫護、教育、社福」跨專業協作模式,整全地承托兒童需要。許教授指:「計劃所提供的服務就像一站式支持方案,讓不同背景的家長都可以得到更完整的兒童成長支援。有時候,家長可能沒注意到孩子的醫療需求,但計劃的醫療團隊會提供入校服務,
也會將『學習包』發送至每間學校,提供醫療和教育資訊。透過簡單的入校篩查,可為有不同需要兒童制定針對性方案,迅速協助他們。」據統計,幼稚園學童參與計劃後一年,體重達標的人數明顯增加, 可見跨專業協作的力量。
童亮館是個怎樣的地方?
童亮館是全港首個以For the children, By the children, With the children三大原則創建的兒童館。
許教授解釋:「“For the children”指童亮館是一群專業人士按兒童成長發展需要為兒童而建,是屬於他們的優質空間;“By the children”即童亮館在設計時邀請了兒童參與,每次兒童於館內的體驗也有着不同的自主元素,彰顯兒童主導及共建;而“With the children”則是指童亮館是一個社區超級連結點,匯聚社會上不同的資源、起動整個社區與兒童一起成長。」


目前,童亮館在五個不同社區設立,作為社區連結點,根據該區的地域和人口特點進行設計。深水
埗和九龍城的劏房比例較高,兒童在家中玩樂空間有限,而深水埗童亮館空間較大,有齊為0至6歲兒童設計的設施;九龍城童亮館則結合旁邊的兒童中心,能持續承托兒童至小學階段。元朗童亮館靠近濕地,注重環保和大自然的探索。屯門童亮館則充分利用空間提供律動活動,有助兒童身體發展。沙田區幅蓋範圍大,兒童住其中一個小社區,如水泉澳村,未必輕易到達其他地方,而沙田童亮館便充當社區連結的角色,幫助兒童認識他們的社區。


許教授希望,五區童亮館各自發揮特色並滿足不同需求,讓社會了解甚麼是真正以「兒童為本」的社
區服務,同時積累更多的數據和經驗,推動政策發展時,將童亮館的成功經驗延伸至全香港十八區不同的兒童服務,顧及全港兒童。

家長有話兒:童亮館令我有得着!
童亮館支援兒童成長的手法還包括教育家長及其他照顧者,引導他們成為兒童的最強後盾。童亮館非常強調家庭之間及家庭與社區的聯繫,以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來促進兒童的全人發展。

雋澤的爸爸表示:「童亮館有親職指導的課程,教家長如何與小朋友正面互動。他在當中學到了關於
幼兒行為的知識及正面地理解他們的行為。例如,當孩子把東西丟到地上時,不一定是頑皮的行為,而可能是他們出於好奇心,想探索聲音的來源。」

媽媽帶莉娜到童亮館遊玩,她最喜歡玩感官遊戲,媽媽亦認識了一些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互相支持,彼此分享經驗,例如孩子長出牙齒的情況,包括是否感有到不適,晚上能否安穩入睡等。「這樣的交流使我學到新知識,也能分享給其他家長。」

言之、言初倆兄弟都有參加童亮館的活動。媽媽指,童亮館中的職員會在怎樣教育孩子方面給予建議,又會引導家長正確地理解孩子情緒需求。例如最近一次活動中,有孩子要求同輩分享物品,其後社工就此情景引導家長討論及分享經驗,讓家長明白尊重孩子感受的重要性。

千瑜性格較為好動,有時會忽略規則。媽媽表示:「童亮館的職員會先了解我的家教方式,提醒我孩子沒有遵守規則,或與指令不夠清晰有關。」她更學會正向教養,懂得細心觀察女兒的情緒,更理解與體諒女兒。
與兒童共建「更好」的學校!
學校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場所,而童亮計劃貫徹所提倡「兒童為本」、尊重兒童聲音的精神,協助學校與兒童共建他們的理想校園,創造出更好、更貼近兒童需要的成長及學習環境。
校長:教學方式受到啟發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安頌幼稚園有份與賽馬會童亮館(沙田)合作跟進兒童設計的「好玩校園」。謝雅雯校長喜見參與童亮計劃對教師、家長及學生都產生正面影響。透過與童亮館合作的活動,教師可從與童亮館職員互動上體現到跨專業協作於支援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互相啟發,在日常教學中引用
新的技巧。家長亦反映童亮館活動的經驗,令其更加懂得與小朋友溝通及互動,親子關係有改。「他們更懂得投入與孩子互動,專注傾聽其想法,讓孩子感到被尊重。」

最重要的是,謝校長觀察到學生的改變:「學生受到童亮館活動的啟發,將多項有趣點子帶入校園,成就了這個『好玩校園』活動,過程中見證他們明顯表達自己想法的,自信心亦提昇了不少。」

賽馬會童亮館(沙田):各專業像拼圖砌出整幅圖畫
賽馬會童亮館(沙田)副館長Eunice表示,館內職員亦有不同專業背景,大家彼此合作,對兒童發展更有裨益。事實上,不同專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也許只能關顧到兒童的某一方面,然而兒童的發展有多方面的需要,只有各個專業走在一起,就好像拼圖般才能拼出整幅圖畫,全面承托兒童成長。

她舉例指:「有時候,老師留意到有些學生在上課時較難專注,而家長們可能只覺得他們是頑皮,但經計劃團隊入校觀察,才發現學生原來有視力問題。假如沒有跨專業的支援,老師或較難給予學生到位的幫助。糾正視力後,再配合童亮館以輕鬆手法的健康生活模式教育及家長支援, 小朋友才能真正的健康成長。」
文:陳淑安
圖:陳仲樑、李沃濤、霍楚暉、賽馬會童亮計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