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定情感需求?3個減低孩子愛挑戰父母底線的小貼士︳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14:30 2025-04-03 HKT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挑戰父母底線似乎成為了一種常態。無論是小小的叛逆,還是故意忽視父母的警告,這些行為常常讓家長困惑不已。比如,明明告訴孩子「不可以靠近露台」,卻發現他在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偷偷走到邊緣,這讓家長感到無奈與焦慮。他們可能會認為孩子只是出於叛逆而故意違反規則,其實,這背後往往隱藏着更深層的需求與情感。了解孩子的心理,有助於父母更好地引導和教育他們。
孩子的需求與父母的權威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對父母的規範感到困惑,並質疑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在一些情況下,孩子會認為「這樣不許,那樣不可」是一種權威的體現,從而產生反抗心理。特別是在幼兒階段(兩至五歲),孩子的行為有時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們可能會故意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藉此引起父母的注意與反應。這時候,父母若是過度反應或強烈責罵,不僅會嚇到孩子,還可能讓孩子誤解這是與成人溝通的方式。因此,面對挑釁行為,父母應該冷靜下來,試着理解他們的需求,而不是立刻進行責罵。
理解孩子的情緒與學習方式
在面對孩子的挑戰時,父母應該認識到,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故意反抗,而是基於他們的需求。例如,對於性格較為衝動的孩子,單純的限制與命令可能無法奏效。與其僅僅給予指令不如增加與孩子的溝通,鼓勵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下探索自己的好奇心。這樣的學習模式能幫助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吸取教訓,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調整教導方式。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需求與反應也會改變,例如,三歲時的孩子還是比較「聽話」,而到四歲時則可能開始出現反抗情緒,這時父母需適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建立安全框架與一致性
當孩子越是挑戰父母的底線,往往可能是因為父母的縱容。孩子的思維簡單,若他們發現某些行為能夠獲得父母的注意或是滿足他們的需求,就會持續這樣做。特別是到了初小階段,孩子對自己的能力開始有了一定的自信,對於規則的挑戰也會越發頻繁。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建立一個安全的框架,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權」,讓他們感受到自主的空間。

這時,父母不妨在冷靜的時候向孩子解釋行為的後果,例如,玩具被亂擲可能會弄壞,甚至會造成傷害,比單純的禁止更易讓孩子接受。此外,全家人應該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達成共識,避免讓孩子利用不同家庭成員的態度來尋找有利的答案,這樣孩子在面對界限時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父母的期待。

3個減低孩子愛挑戰父母底線的小貼士
- 與孩子一起制定簡單明確的規則,讓他們理解界限的重要性,並確保遵守;
- 經常與孩子交流,了解其想法和感受,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
- 在安全範圍內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讓他們感受到自主權,減少反抗心理。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相關文章︳教仔壓力大!父母宜關注「精神休息」 教導孩子時父母減壓的3個方法︳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點解無同學同我玩嘅!3個增強孩子社交能力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盲罰有反效果!要讓孩子知道為何受罰 家長解釋處罰原因必注意這3個事項︳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