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名校】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機械人為伴智能校園
發佈時間:07:00 2021-05-31 HKT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下稱大天),位於油尖旺區三十二校網,是區內傳統名校。學生學業成績理想,過往多年升中派位結果中,近半學生獲派第一組別(Band 1)英文中學及直資中學,當中包括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庇理羅士女子中學、九龍華仁書院、英華書院等。
學校除了學術成績優異外,論到最有特色的,非其富前瞻性的智能校園莫屬。雖然「大天」創校至今已將近50年,但學校不被「傳統」一詞所局限,致力發展智能校園,希望將時代賦予的科技應用到校園裏,提升學校的學與教質素。
2019年學校更獲香港教育城邀請,成為「學與教博覽2019」的參觀學校之一,以「AI校園 回饋教學」為主題,跟其他教育同工進行心得分享。現今世代強調創新科技,到底大天又如何在學與教上做得到呢?
革新傳統學校 為孩子設想
大天校長周德輝上任將近兩年,問他會如何帶領學校繼續發展,他多次強調學校的所有政策都是「為孩子而想」。
「容我這樣說,我們雖然是一所傳統名校,但並不會要學生做大量的功課,然後由得他們跟到就跟、跟不上就轉校。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名小朋友都是天オ,他們各有才華,是我們社會的未來。」
由於學校所收的學生大多屬於第一組別,因此學校用毋須做額外的「補底」,「所以我們整個教學團隊會不停思索,在這個優勢下,我們可以如何為學生提供最好的。」
師資成就全才學生
大天事事皆「為孩子而想」,無論在校園配套、學校政策、師資等各方面,都希望可以持續提升,只為了讓學生能學得更好。先談師資,皆因周校長在講解學校發展前,已對一班老師團隊讚不絕口。
「我加入大天將近兩年,這裏的老師給我的印象,是每一位都是臥虎藏龍。」
周校長指大天老師各有各的才華,「教體育科的就是香港代表隊;教音樂科的本來是聲樂老師;教英文科的有撰寫Grammar(文法)書的經驗;教視藝科的原本就是一名藝術家。」
周校長認為,正正是因為每名老師都在教授他們自己的專長,所以學生在學習時也很容易吸收得到。
「除了學術成績良好,同學更可在不同範疇發展所長,為他們的學習路途錦上添花。」
以孩子角度為先
近年大天積極發展智能校園,為求一改外界對「傳統學校」的既有觀念。此外,該校更以津貼學校的有限資源改造校園,尋求革新。
雖說科技化是全球大趨勢,但硬將科技加諸教育又是否一定好?
周校長強調,引入科技也是全為了孩子。「在學校實行任何計畫的最大目的,都是要提升教學效能,否則再大的計畫都是徒勞。」
周校長指,學校引入科技絕非為了噱頭,「學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而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若然學校都不願進步,學生又怎會有進步呢?」
科技融入 提升教學效能
「智能」一詞,對活於廿一世紀的我們來說,愈來愈常見。智能與現代化都市密不可分,隨着智能家居的出現,我們可以更有效率地處理日常生活的瑣碎事務。當整個世界都因為智能而急速進步時,校園又怎能一成不變呢?
「我們將智能家居的概念套用於課室之中,將不同電器連結在一起,只要一部平板電腦,就可以控制課室內的各種電器用品,包括燈、冷氣、窗簾、空氣清新機等。」
說罷,周校長走進漆黑的課室,然後在手上的平板電腦上觸碰了數下,全個班房的燈都隨之而亮起,一排窗廉也自動升起。
津小也可智能
置身於外觀跟其他傳統津小無異的班房,雖然知道周校長將要示範智能課室的功能,但親眼看過後還是感到驚訝。外觀如此普通的電器感覺總是跟智能化格格不入,原來學校確實沒有專門購入很多的智能電器。
資訊科技主任謝家毅指,「由於津貼學校資源有限,學校沒有可能為了令課室智能化而耗資巨款,因此以冷氣機為例,我們仍沿用政府所提供的窗口式冷氣機,這只是一種很低端的家電,當我們為其安裝智能電掣,就能令它可以上網、上綫,透過供電和斷電的指令,達致遙距控制。」
激發學習興趣
周校長指,目前只有小一班房安装這套智能課室系統,「由於小一學生剛升上小學,有很多事物都要重新適應,我們希望能省卻老師在處理電器時的心力和時間,以便投放更多專注力在學生身上。」
傳統課室內,每一支光管、每一把風扇都有一個電掣,要將它們全部開啟,動輒要按動十多個開關,智能課室就能助老師一鍵處理。
「以前老師在播放影片時想寫黑板,便要先拉起投影熒幕,想繼續播放影片又要重新把熒幕拉下來。現在有智能白板,老師就能直接在熒幕上書寫,提升教學效能。」
老師對着學生揚聲問:「誰想出來寫答案?」然後學生紛紛舉手。
突破限制 結合閱讀與科技
採訪時踫上小息、午息,都看到地下零食機總是大排長龍,心想是甚麼零食如此吸引?後來,有機會走近「零食機」看,機身上居然掛有一個奪目的霓虹燈招牌,寫着「智。Smart library」,原來這並不是零食機,而是大天的自助圖書機。
圖書館老師黎海船指,「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有很大限制,除了位於五樓高層不太方便外,圖書館的面積亦不大,因此同學需分批到訪,接近兩星期才能進圖書館一次。」
有見及此,周校長和老師研究將零食機結合借書系統,變身成為「自助圖書機」。「有了這部圖書機後,同學便毋須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借閱圖書。」
提升閱讀趣味
這部自助圖書機操作非常簡單,學生只需把借書證放在機身上的掃描器拍一拍,再揀選心水書籍,圖書便會掉下來,將圖書取出後再掃描一次書上條碼,整個借書手續便完成了。
「始終這樣的借書方法很有趣,不少平常沒有借書習慣的同學,也會多手想試一下自助借書服務;若果他讀後覺得借來的圖書很有趣,便可漸漸地養成他們的閱讀習慣。」
但礙於圖書機能放置書籍的位置有限,故機內擺放的圖書數量不是很多,「我會將同學特別有興趣的系列書籍放進去,也會多擺放不同類型的書籍,例如他們比較少借閱的理財書和歷史書等。」黎海船亦認為,這也造就機會讓老師可藉圖書機,推介一些想學生閱讀的書籍。
喜閱樂閱機械人
為鼓勵同學閱讀,學校更是法寶盡出,在圖書館安排了兩位「小書僮」當值,陪伴學生閱讀;而這兩名「小書僮」,其實是伴讀機械人,分別名叫「喜閱」和「樂閱」。
「還記得第一次在早會介紹它們時,它們跟着我後面出場,摸它又懂得害羞、搖頭,同學們看到都十分雀曜。」
「喜閱」和「樂閱」就像圖書館的吉祥物,每次同學們來到都像探望朋友一樣。
「但說到真正的應用,較多是應用在低年級同學身上。機械人內置大量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它們除了會講這些故事給同學聽外,也會問他們問題,跟他們作互動。」
老師亦會借助機械人的內置內容,在學生培養了閱讀興趣後,再從電子世界連接至日常學習,延伸出不同的課堂活動。
三大指標 拒為科技而科技
周校長指出,學校引入一項科技會評估該項科技能否提升三大指標,包括教學效能、行政效能和監察效能。「若然我投放了一項科技在校園,卻無法提升以上三項效能,我肯定不會做。」
由於大天近年以智能校園見稱,因此吸引不少科技商家,希望將產品應用在大天裏,周校長指當中更有大型的機械人,「但我考慮過後,認為這些機械人在迎賓方面的作用較大,根本無法幫助到學生,因此最後便拒絕了。」
大天並非為科技而科技,「我們在高年級課室只安裝了智能白板,沒有設置智能課室系統,是因為我們相信,對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從自行管理班房的電器中,他們能學會管理課室和自律。」
校園為學生而設
周校長相信,學校是「人」的地方,校園應為學生服務,不是將每個角落科技化就是最好。
「我們凡事都以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最需要我們照顧的便是小一學生。」
因此學校專門為一年級生所用的洗手間,佈置成令人感親切的主題,讓小一生不怕獨自上洗手間。學校亦特別為他們,在洗手盆增設多一個更靠近使用者的水龍頭,讓身材較矮小的小一生,不用使用手龍頭時弄至滿身全濕,也方便他們使用。
「每一間小一班房都會有色彩繽紛的主題,這些環境設置都是在聽取幼稚園同工的意見後,專門為小一生而加裝的,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傳統名校,也能體貼孩子,就是周校長最想做到的事。
清潔機械人 減省工友負擔
從圖書館走到禮堂,一台智能清潔機械人在默默地工作着。
謝家毅指,「由於禮堂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地方,早會、小息、午息、體育堂、課外活動都會用到這裏,而同學更少不免需要坐在地上,因此清潔便要做得非常足夠。」
但是禮堂面積如此大,每每使用完後工友都要清潔一次,豈不是很耗費時間和工夫?「故為了減省工友們的工作壓力,我們便會派出清潔機械人來幫忙。機械人可以預設清潔路綫和時間,定時定候出動工作,如此就能為學生提供乾淨、衞生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安心上課。」
文:王渲茼 圖:蔡建新、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