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專訪|滿意新區議員表現 麥美娟:地區治理效能提升 義工關愛隊工作量太多?

更新時間:07:05 2024-06-25
發佈時間:07:05 2024-06-25

本屆政府提出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大幅改組區議會架構,並由民政事務專員統一指揮區議員、關愛隊及三會。新一屆區議會已上任半年,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接受《星島》訪問時表示,新區議員符合績效指標,滿意他們表現,加上關愛隊工作越來越受認同,認為新制度切實提升了地區治理效能,舉例佐敦華豐大廈三級火事件,展示動員力量及效率分工,協助居民渡過關難及做好後續工作。

指區議員符合KPI

新區議會設《履職監察指引》,訂下出席率、開設地區辦事處等要求,麥美娟說,新一屆區議員符合相關績效指標,舉例以往在公共屋邨開設辦事處,至少需時10至18個月甚至更長,但本屆區議員全部符合要求,在3個月內開設地辦,不單代表區議員本身積極,亦顯示政府不同部門「加把勁」協助區議員。

不過,早前有立法會議員不滿公屋辦事處排位,順序遜於區議員間選議員,麥美娟解釋,屋邨辦事處租金相對低,一定較「渴市」,部分辦事處地理位置較好,亦會吸引更多人競爭。她強調,一直以相同程序處理租賃公屋辦事處,現時無論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都希望開辦事處,對街坊而言是好事,笑言以前區議員不一定開辦事處,甚至只以辦公地方作聯絡地址。

本屆政府成立18區關愛隊,支援地區工作,無論大廈停電、上門探訪長者、惡劣天氣善後等,均見關愛隊出動,似乎比區議員更活躍。麥美娟指,關愛隊過去一年共進行9萬次探訪長者戶或有需要人士;提供9000次家居支援服務,以及舉辦逾3000項地區活動,服務受眾多。

她以今年4月華豐大廈火災事件為例,以往遇上緊急事件時,社區未必有統一、團結的動員力量,但現時區議員、關愛隊有不同分工,分派不同人員前往醫院、庇護中心等地方協助;樓宇管理也是地區治理一部份,事後要繼續跟進,聯絡法團、業主等,因此區議員發揮重要角色。

有市民要求關愛隊協買餸、家居維修

麥美娟指,社會對關愛隊提出不同要求,反映社會越來越認同其工作,並非起初以為只是「派福袋」,又透露經常有市民致電關愛隊要求協助,包括協助買餸、家居維修裝修等。她強調關愛隊提供服務時,會視乎市民是否有實際需要,若由出行不便長者提出,「關愛隊可能每日幫佢買啲菜、生果、麵包之類」。她重申關愛隊只是義工,部分人士放工後繼續為地區服務,認為地區治理上有成績,全賴熱心投入的關愛隊隊員和義工。

至於關愛隊工作量多,麥美娟指關愛隊是地區服務上好夥伴,民政專員、區議員、三會委員等亦會參與地區服務。問及會否優化關愛隊資源,麥美娟指關愛隊每兩年資源約為80至120萬不等,他們很負責任地善用資源,加上地區內亦有「有心人」願意支持關愛隊工作,出錢出力。

記者:李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