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修改本地生定義 須避免「誤中副車」
發佈時間:08:51 2025-04-15 HKT

政府近年積極搶人才,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截至今年2月底共收到約45萬宗申請,當中逾29萬獲批,約19.6萬名人才經各入境計劃抵港,部分人才攜同家眷來港。部分人才計劃下,入境人士的受養人子女能自修報讀文憑試,並以本地生身份報讀本地大學,形成「考試移民」問題。教育局早前提出檢視本地生定義,但具體如何劃線避免「誤中副車」、影響對人才家庭的吸引力,對當局來說頗費煞思量。
大學聯招辦法(JUPAS)下,獲入境處首次簽發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證時未年滿18歲的學生,均視為本地生;而自「高才通」2022年推出以來,子女來港取得受養人身份更便利,來港人才計劃的18歲以下受養人數目去年達5.5萬人。據教育局數字,從2022/23到2024/25學年間,通過聯招途徑獲教資會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錄取的受養人數目,分別為62、68及185人,呈上升趨勢。
知情人士:學費對內地家庭未必是重點 關鍵是「易入」
目前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本地生學費水平劃一為每年42,100元,非本地生則不獲資助,每年學費可達20萬。由於每年提供予本地生的大學學額維持1.5萬個,現時狀況或分薄本港永久居民子女入讀大學機會。也有意見關注,部分高才通人士未必長期留港發展,其子女卻以「本地生」身份報讀大學,享用較低學費及與本地生競爭學位,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原意。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指,檢視本地生定義的工作進展順利,會徵詢持份者及參考外地政策,其中一個方向是要求有關簽證持有人於入學前,在港通常居住一段時間;目標在新學年開始JUPAS選科前公布方案。
有熟悉議題人士指,情況已逼在眉睫,新一輪JUPAS一般在10月便接受申請,之後是各大學資訊日,而且新措施很大機會設適應期,相信局方也不想「搞到咁趕」,希望盡早完成檢視。該人士坦言在活用政策便利方面,內地人「一向好醒目」,只要翻開小紅書,不難見到大量透過人才計劃來港的攻略。其中「港漂」大學生協助內地人在港報考文憑試升讀大學,度身訂造的補習班,已形成頗成熟的「產業鏈」。
有接近官方人士表示,這些家庭不少經濟能力都不差,可貢獻香港,亦可在港找到工作或投資、交稅,對他們來說,是否要交非本地生學費未必是最大關注,關鍵是以本地生身份報名,獲錄取機會更大。該人相信,目前當局要最謹慎處理的問題是避免「誤中副車」,劃走了一些有機會未來長期在港發展的人士,「要諗好多唔同變化,每劃一條唔同嘅線,都可能有好多意想不到的影響。」
身兼高才通服務協會創會會長的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指,政府近期有徵詢該會,他們反映三方面意見,包括對本地生界定要清晰;學費水平可討論,始終家長來港投資或工作、交稅貢獻香港需時,但凡涉及收生資格必須小心,若這些受養人也有香港身份證,就不應歧視他們報讀本地大學機會,否則可能違反《基本法》保障的權利;以及優化措施要有足夠適應時間。他提到,與多間本地大學收生負責人討論過,他們更關注學生是否足夠優秀,只要循合法途徑入讀均歡迎,是否本地出生、居港多久未必是重點。
本身是港漂的議員張欣宇認為,居住年期是正確檢討方向,可包括學生在報讀大學前有否本地中學學籍等。他認為,若要增加本港對人才吸引力,更重要前設條件是這些人才家庭要在香港落地生根,保護好香港寶貴的資源。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