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會支持IPO降回撥比例 稱散戶持貨期較短 造成股價波動
發佈時間:13:56 2025-03-27 HKT

聯交所去年底刊發《有關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的建議》,其諮詢期於本月19日完結。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表示,該會普遍支持諮詢文件提及的各個建議,包括回撥機制建議中的兩個方案、基石投資者禁售期可「分階段解禁」等,但不應允許上調發售價範圍10%。至於成立場外交易(OTC)市場,該會認為此值得探討,惟現階段成立OTC言之尚早,該會冀日後可參與相關研究及討論,以提供建議。
兩個回撥機制方案均支持
是次諮詢文件提及的回撥機制建議引發市場爭議,聯交所建議給予上市發行人彈性,發行人可選擇將初始公開認購比例設為5%,回撥上限由現時最高的50%降至20%;或將初始公開認購比例設為10%至50%,但沒有回補機制 。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認為,該兩個方案都合理,並考慮到發行人要求、市場投資者結構組合,以及過往認購情況。黃王慈明解釋,建簿及專業投資者難以獲得新股分貨,而抽中新股的散戶通常持貨期較短,會造成股價波動,或令專業投資者卻步投資,因而衍生股票市場問題。現時本港有約2,000隻股票,當中9成交投來自200至300隻股票,個別股票交投量少會帶來其他問題。
該會認為應從源頭著手,如果IPO機制更建全,可吸引傾向以基礎因素選股的長線投資者,並非短炒,對市場整體健康發展及流通性有積極作用。她又引述投委會2021年的調查結果指,逾5成參與IPO的散戶會當日或一個星期內出貨。
她續解釋,現時個人及散戶在股票市場的參與度約10%,遠低於回補設立時,故該會過去一直呼籲是否需要審視回補機制,以配合市場發展及投資者基礎。她提及,散戶及機構投資者並非互相排斥,在投資市場中,所謂的機構投資者最終都是代表散戶或養老金等,向這些投資者負責,冀找到最佳投資機會,而基金經理有時間及專業,為整體投資者爭取最好的價格。至於證監會早前發通函限新股最多借9成孖展,她相信聯交所會就此有相關考量。
不應允許上調發售價10%
諮詢文件建議,允許發行人可在毋須延遲招股時間表下,將最終的IPO價格上調發售價範圍10%。該會認為不應允許上調價格,應維持現時機制。她解釋,上調價格的實際操作較難,此將影響基投分配,以及為其他投資者帶來不確定性,加上招股至掛牌的時間表緊迫,重新審視各方分配會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不過,該會贊同允許基投相關證券「分階段解禁」,當中一半的股票可於上市後3個月解禁,而另一半可於上市後6個月解禁,此為合當做法,亦可增加自由流通量,但建議要清晰列明解禁日。
值得探討設立OTC市場
聯交所亦就應否在港設立OTC市場徵求意見,讓包括因未能符合持續公眾持股量規定等原因,而被除牌的發行人的證券(例如股份)及其他不同的證券進行交易。她表示,一般而言,股票停牌會對投資者帶來不便,「離不到場、出不到貨」,基金亦難以處理估值及計價,又指「大家都不想見到停牌」。
該會認為,OTC市場可讓投資者出貨,此值得探討,惟現階段成立OTC言之尚早,贊同聯交所做深入研究,包括平衡成本效益、投資者保障、交投等是否可行,另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冀日後可參與相關研究及討論,提供建議,又認為「唔好照搬美國(OTC市場)做法」,因為當地市場有其他配套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