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建造成本 首要提效提速 | 謝偉銓

更新時間:08:00 2024-10-22
發佈時間:08:00 2024-10-22

筆者在上期專欄講述了香港建造費用高昂的4大成因,包括建築用料與工程機械成本、人手成本、發展與建造時間,以及設計標準與政策和法規要求,並特別就建材與機械成本問題作出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助降低成本的建議。今期再討論其他因素。

香港建築工人高齡化

先談人手成本,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和少子化,整體勞動力供不應求,許多行業都抱怨請人難,在供求關係下自然令工資水平上升。

建造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就更為複雜,因為有一定技能和資格上的要求,在工程的不同階段又需要不同工種和數量的人手,任何一個階段因缺人而停工或出現延誤,便會產生連鎖效應和招致進一步的費用增加。

在工程量較多的時期,承建商出高價仍請不夠人的情況時有發生,但在某個時段亦可能有部分工種出現開工不足。

除了工人數量,其工作質量、即生產力高低亦非常重要。香港建造工人高齡化情況日趨普遍,年長工人的體能和學習新技能的速度都較差,自然影響生產力。

不少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及其家長,對建造業過往的印象較差,認為是較低下、辛勞、危險和缺乏前景的職業,導致難以吸引新人、尤其是年輕人入行。

提升工地安全和晉升機會

業界近年已做了大量工作,希望改善行業的形象和工作環境,提升工地安全和增加晉升、增值的機會,但移風易俗需時。

另一方法是增加創新科技和嶄新建造技術的應用,多用「組裝合成法(MiC)」和預製件等,從而減少人手需求和提升工作效率,尤其是需要體力勞動和有一定危險性的工序。這方面內地已有大量可行方案,筆者在上期已介紹過。

輸入外勞是另一種應對方法,但為了保障本地工人,現行的輸入計劃,規定外勞工資不能低於本地工人的中位數。

此外還有住宿開支及中介費用等額外成本,輸入外勞頂多只能紓緩因工程量進入高峰期,本地勞動力無法短期內對應而導致的停工和延誤問題,難以大幅、根本性地降低業界的人力成本。

放寬輸入外勞計劃存爭議

有人提議適度放寬輸入外勞計劃,例如效法某些國家和地區,外勞工資可低於本地市場水平,但規定有關僱主必須同時聘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工人。

有關建議存在一定爭議,尤其近來經濟不景,私營工程量減少,業界不時出現拖糧問題。

筆者也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和相對比較富裕的社會,建造業工人薪金高於其他地區其實屬合理現象,否則就更難吸引新血,亦要避免現有有經驗的人手,向其他同樣缺人的行業流失。

其實更有效的降低人手成本方法,是通過減少程序上的時間虛耗,以縮短發展和施工期。發展時間拖得越長,所需的建造工人薪酬及專業顧問開支便越高。

繁複冗長的審批程序,更會大大增加相關專業人士的工作量,影響其專業發揮和工作成就感,同樣不利吸引和留住人才。

市民不時會見到有些如道路工程,在開挖路面後便遲遲未有繼續開工,質疑有關承建商不負責任或是否人手不足,但其實更多情況是在等候政府的種種批准、檢測和協調不同部門的意見。

有業界更反映,一些施工期本來只須兩三個星期的小型地區工程,但因為涉及多個部門的審批,竟用了大半年做內部協調或不必要的諮詢。有關情況不但增加建造成本,亦阻礙了項目落成啟用,削弱其可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現屆政府強調要提速、提效和「以結果為目標」,立法會已於去年完成修例,簡化和加快了多類與發展及建設相關的法定程序,有關精簡部門行政程序的工作亦已進行多年。

但很多建造業界人士都感受不到尤其在私營工程及發展建設審批方面有明顯提速提效,不少市民都享受不到工程加快完成,各類基建、房屋及社區設施盡早落成的結果。

要改善這個情況,需要改變整個政府、尤其前線審批人員的官僚文化和處事心態,貫徹以結果為目標,做好促進者的角色,抱持積極主動及前瞻性的處事態度,始能有效促使建造成本下降。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